周庆安:在灾难中发现中国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08:15 新华网
周庆安:在灾难中发现中国
地震中,“80后”用行动交出的答卷荡气回肠。 路透社

周庆安:在灾难中发现中国
5月19日下午14时28分,北京长安街上,女孩在无声地哭泣。 法新社

  【作者】周庆安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20世纪以来,世界舞台的最主要行为体,仍然是人们公认的民族—国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随着全球化的狂飙突进,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关注个性化的认同,而忽视了民族—国家本身所建立起来的群体认同。然而种种现象恰恰说明,在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最大自然灾难——汶川地震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正在发现一个全新的中国。

  在灾难中发现中国,这是中国人自己用身体力行和感同身受践行的一次自省过程。在整场地震灾难发生之后,无论是解放军的救援速度,普通公众的情感投入,志愿者的全力支持,以及各个社会团体的关爱,都形成了一种最基本的理念,那就是中国人可能会面对困难,但是不可能惧怕困难。而当地震哀悼日时刻,全中国的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时候,这种自发的同一性,本身就展现出一种巨大的力量。

  同时,任何一个民族—国家的认同建立,都离不开世界对其的认可和确定。在地震发生后,中国所表现出来的接纳能力,向世界体现的说明能力,本身都是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国家的形象,最重要的来源不是技巧,而是内容。世界在汶川所发现的那个中国,是一个政民互动、众生彼此照应的中国,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特殊性。

  任何一个民族认同的形成,都需要两种动力,一种来源于民族内心,在危机时刻所体现出来的相互关系;另一种则来自外界。无论是外界的压力、关注还是区别,都带给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尺度和范围。在灾难中发现中国,实际上也是在发现中国人作为一个血缘、历史和情感的共同体,彼此之间能够有什么样的默契、情感和支持。

  所谓多难兴邦,强调的并不是灾难的好处,而是作为一种极端负面的自然事件,对于人类社会的共同体来说,或许存在另一种客观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地震给了我们一个发现中国的机会。我们发现,其实即便在商业主义最为兴盛的现代化过程中,某种人本的共同理念,一直存在于我们的心底。

  沃伦斯坦曾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怀疑,西方世界这个范畴是否还存在?亨廷顿也曾经疑虑地问美国人,我们是谁?此刻,如果我们大声地问一句,中国人在哪里?恐怕从汶川、从北京,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乃至世界的华人群体中,都会传来回声。如果我们要问一句,中国的力量在哪里?有一部分可能就在这次灾难的废墟里。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