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出版体制进行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09:43 中国新闻出版报

  □本报记者焦清超

  在经历了数年时间的等待、观望,甚或抵触之后,在见证了短短一年高校出版单位“转企试点”之后,高校出版体制 改革突然热了起来:一些高校及高校出版社已经由最初的等待、观望,转变为积极争取、大胆尝试;一大批高校出版社陆续制 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争取进入第二批改革试点单位。至此,高校出版体制改革热浪滚滚,成为当前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 一抹亮色。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模式非改不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条件下,高校出版单位同其他出版单位一样,其产业特征逐步显现,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 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然而,从目前高校出版社的现状看,长期以来,高校出版单位实行的是“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体制,这种体制在 历史上产生过积极作用,促进了高校出版社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对高校出版社也带来了一 些新的问题:

  一是定位不准,角色模糊。虽是事业单位,承担为教学科研服务、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任务,但不能享受政府资金的 支持,基本上依靠市场运营取得经济上的回报,以支撑出版事业的发展;虽然实行企业化管理,承担企业的责任,但并不享受 企业的权利,没有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缺乏企业灵活的运行机制。

  二是内部管理不够规范。目前,高校出版单位的体制使其不能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在参与市场 竞争方面存在不足,影响和制约着高校出版单位的发展与壮大。如产权关系不明晰、责权不明确,没有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 没有完全按照企业来进行约束、规范和考核,以及在发展方面缺乏学校利益与出版社发展的统筹考虑等。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高校社“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已严重不适合出版产业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制约高校出 版社发展的障碍,许多高校出版社的负责人对此弊端并不讳言,他们说:“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必将寿终正寝。

  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说,近一个时期,教育部正在抓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工作,从目前高校规范企业管理的要求来看 ,出版社也要适应这种要求。所以,无论是从目前国家对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还是从目前高校规范企业管理的要 求来看,高校社要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展先进文化、提高文化生产力的需要,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模 式非改不可。

  “转企试点”

  激活一池春水

  据记者调查,就在去年两部委联合推动高校出版体制改革,明确提出方案,并先行进行试点的时候,许多高校和高校 出版社还投以怀疑、观望的目光,有点身处事外、静观其变的意思。

  然而,随着“转企试点”的深入推进,各种利好消息不胫而走,许多高校和高校出版社有点呆不住了。与以往大不相 同的是,许多高校和高校出版社再没有等待、观望,而是自发地“动”了起来。于是,外出调研、开会研究、制定方案……成 为许多高校出版社的自觉行动;如何加入改革的大军,成为一些高校出版社“头头”们思考的头等大事;一大批高校出版社陆 续制定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争取进入第二批高校出版社改革试点单位。

  这主要是因为:“转企”使出版社专注于内涵发展,激发了活力和竞争力。据有关权威统计,19家试点出版社出版 物品种增长幅度较大,重印率显著提高。2007年出书品种比上年增长12.28%,重印率达64.7%。北大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外研社、广西师大出版社的重印书规模已远大于新书规模,一些中小出版社的出书品种也有所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19家试点单位已全部完成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其中10家已完成清产核资,3家更名为有限 责任公司。部分出版社获得了企业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证,获得了授权经营。并且“转企”以来,19家试点单位的平均总资产 增长率保持在13%以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20%左右并呈增长趋势。

  总之,高校社“转企”试点,虽只有短短一年,却成效显著:一是理顺了校社关系。做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 权清晰,学校授予出版社经营权,出版社承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责权明确,提高了经营决策的 科学性、合理性。二是出版社内部机制逐步向现代企业转换,按照现代企业的要求规范管理,创新内部机制,在出版社组织结 构、劳动人事、绩效考核、薪酬体系等微观运行机制上深化改革,特别是社内人员几种身份变为一种身份,对所有职工一视同 仁,同工同酬,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效率和工作效益明显提高。三是体制改革后,出版社的经营自主权增 强了,市场意识更强了,市场化程度更高了,出版社的活力进一步激发。四是资产总量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早改革早主动,不改革没出路”

  “转企试点”虽有一定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但这只是高校社热望“试点”的外因,而真正促使他们争抢“试点改制” 的内因,是当前高校出版社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

  过去,高校出版社作为高校的下属单位,背靠大树好乘凉。一般来说,他们的日子是比较好过的,没有太多的生存压 力,可谓衣食无忧。即使有些出版社经营不善,生存比较困难,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为高校作为其主办单位,绝不会坐视 不管。

  如今,随着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出版竞争日趋白热化。在新的竞争趋势下,高校出版社由于体制不顺畅、 机制不灵活,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特别是出书范围窄、市场竞争激烈、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使许多高校出版 社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出书特色日益丢失,两个效益连年滑坡,最终有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目前,全国共有高校出版社105家,这些高校社都是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值得关注的是:虽然高校社差不多同 时起步,但经过20多年的发展,如今高校社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一是好的出版社年发行码洋达10多亿元,利润可达 数千万元,一举迈入全国名社大社行列,发展势不可挡;二是差的出版社,年发行码洋仅几千万元,加之图书库存积压,销售 不畅,退货增加等因素,这些出版社的利润十分有限,多数出版社只是维持生存,根本谈不上进一步发展。

  客观严峻的现实使高校出版社意识到,高校社到了生死存亡的重要关头。那么,高校出版单位的出路何在呢?“早改 革早主动,晚改革就被动,不改革没出路”,这是记者在采访时,所有高校出版社一致的声音。

  此次高校出版单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通过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高校出版管理体制;形成充满活力与竞争力的 微观运行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雄厚实力、较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大型高校出版企业和一批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在 某一图书领域占有较高市场份额和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中小型专业出版企业,将出版单位转变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 、自我监督的市场竞争主体。这无疑是高校出版社梦寐以求的,也是当前高校出版体制改革热火朝天的内在原因。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