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资源紧缺等困扰抗震救灾一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1日10:11 新华网
医疗资源紧缺等困扰抗震救灾一线
6月8日,沈阳军区青川野战医院的护士刘威在帐篷里汗如雨下。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医疗资源紧缺等困扰抗震救灾一线
  5月13日,护士顾云仙在北川的地震现场安慰一名被深埋的男孩,鼓励他坚持,等待救援。新华社记者 李刚 摄

医疗资源紧缺等困扰抗震救灾一线
  5月14日,等候在成都凤凰山机场的医务人员正在运送从映秀镇搭乘直升机出来的灾区伤员。新华社记者 陈凯 摄

医疗资源紧缺等困扰抗震救灾一线
  6月8日,沈阳军区青川野战医院的护士刘莹(右)在给一位伤者包扎伤口。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万人大转移: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

  “我们要尽一切努力,不仅要延续生命,而且要让生命健全。”医院病人超员、医疗资源紧缺、医务人员超负荷运转……这些问题困扰着抗震救灾的一线。

  5月17日下午,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提出:要全力开展有序、有效的救治,保护伤员生命安全;统筹周边省、市医疗资源,适度分流、转运、收治受伤群众。

  重庆腾出5000张床位、陕西交来申请、云南递上请战书……为灾区伤员的生命安全,为四川减压,为国家分忧,全国各地纷纷高举双手,向受灾同胞敞开胸怀。

  5月17日,重庆市卫生局55辆救护车从绵阳接走59名病情较重的伤员;

  5月19日,首列转送伤员专列载着206名伤员驶上新生的旅程;

  5月20日,首趟运送伤员“爱心号”航班展翼,将36名重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护送至广州接受治疗。

  ……

  一场伤员大转运、大护送、大救治活动,一场绵延千里的生命接力在全国迅速展开,成为灾后救治工作的又一壮举。

  截至5月29日,四川灾区已累计转送伤员8678人。卫生部决定,将转送地震伤员的总数由原计划的8000人调整为1万人,接收地为20个省、区、市。

  每过一辆救护车就能听到一阵掌声,每走一路都能看到关切的目光!

  东航航班上,每位伤员手腕上都绑着一根蓝色的腕带,上面写着病人姓名、病床号、病情等资料。这是华西医院的护士医生们连夜赶出来的,以避免伤员转移后出现差错。

  机舱的座椅拆了,腾出空间安放伤员。细心的机务人员还用绳索将担架的四个角固定,防止飞机颠簸时弄痛伤员们的伤口;专列的每节列车都卸掉一扇窗户,掀起所有的中铺并用专业卡锁锁住,以便伤员直接上车安卧;飞机、列车上的急救设备配备齐全,以便进行及时的治疗……

  为了高效地接收伤员入院,赴川迎接伤员的护士以短信的方式向后方提供伤员的基本信息。

  在全国十几个省区市的各大医院内,在专门收治地震灾区伤员的“爱心病房”,大批的医护人员、志愿者正在全情投入这场救治同胞的“爱心接力”。

  山东烟台毓璜顶医院创伤骨科病房近200米长的走廊里,一夜间出现了50多张病床。得知医院要接收灾区伤员,病人们主动腾出了病房。

  心理干预:让爱的翅膀助你飞越绝望

  拯救生命的同时,还需要拯救心灵。

  肉体的创伤容易治疗,心灵的伤痕难以弥合。

  针对灾后心理疾病的问题,5月15日,卫生部就颁布了发布了《心理危机干预》方案,5月19日印发了《紧急心理卫生干预指导原则》,指导专业人员开展心理救援工作。

  此后,灾后受灾地区的精神病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专业人员立即组织起来,开展心理救援工作。卫生部派出的医疗队中也都有心理卫生工作人员,赶赴灾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他们深入到灾区一线学校、社区、部队、医院,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

  重灾区平武县南坝镇檬子树村同一家庭的2对双胞胎,14岁的双胞胎姐妹唐萍、唐菊和7岁的双胞胎兄弟唐楷、唐瑜,在被救援人员发现时,目光呆滞,沉默寡言,眼里透露出的是惊恐、逃避、麻木、忧郁……

  5月22日上午,南京军区心理干预分队心理专家宋梓祥和李光耀在进村入户巡诊时,敏锐地发现,如果不及时对4姐弟进行心理干预和治疗,地震造成的心理创伤,将会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带来不良影响。

  经过心与心的沟通和交流,姐弟4人向宋梓祥和李光耀打开了心扉。姐弟4人同在南坝镇小学上学,地震中,学校的3层教学楼全部倒塌,许多师生遇难。尽管他们在教学楼轰然倒塌瞬间侥幸逃生,但声嘶力竭的哭喊声把他们吓坏了。后来,他们每天都感到大地在摇动坍塌,梦中时常感到有同学在喊“救命”。

  针对他们的病情,张理义和宋梓祥、李光耀制定了详细的治疗方案,引导他们把内心的害怕、担心、恐惧发泄出来。然后采取家庭心理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和松弛训练,纠正他们心理不良反应。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黎乐群敏锐地发现,接收伤员的爱心病房已从手术高峰期逐渐进入病人康复期,病人正在进入机能和心理的康复过程中。

  每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传递着无尽的关爱;每一次无言的注视,都送来了满心的温暖——这些正是家园尽毁、亲人离散的伤员最急切需要的。

  住进广东佛山市中医院以来,什邡洛水中学受伤的高一学生黄代强已经逐渐摆脱了因为落课而焦虑的心理。佛山四中专门为他在医院开设了临时课堂,由指定教师为他补习。正逐渐恢复信心的黄代强最盼望的就是治好手伤:“我的手能写字以后,第一个就要写‘感谢’。”

  “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我知道,我一直有双隐形的翅膀,带我飞,飞过绝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