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非常人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0:27 南方人物周刊
地震中的非常人性
5月19日晚,成都市区流传当晚有7级以上余震。市民整晚睡在外面避震。图/姜晓明

  在经历了恐惧之后,许多人承认“被改变了”,芸芸众生也学会了生命的形而上学,“变成了哲学家”

  本刊记者 何三畏 发自成都

  婚姻的失败一度让我痛不欲生,贫穷曾经使我神经衰弱,可这一次地震之后,我才恍然大悟:我有健康和生命,还有我的亲人在身边,我会好好珍惜我的生命,珍惜我的生活。加油,灾区的人们;加油,曾经苦难的我!

  是啊,活着真好!即便贫困,即便卑微!

  ——震灾后某网站的匿名网友

  巨大的能量在顷刻之间“重组”了巴蜀大地:龙门山脉、成都平原及重庆地区各自升降沉浮,垂直和水平位移均达四米之巨。山体滑坡,河流改道,房屋垮塌。近十万生命毁于一旦,其状惨绝人寰。这就是发生在四川西部三千里地质断裂带的“5·12”大地震。

  那一刻,距离地震中心带不足百公里的大城市成都,也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成都人同样感受到了生死关头,经历了毁灭的恐惧,遭受了严重的“内伤”。

  在那充满毁灭感的时刻,你想到了什么?你又做了些什么?你是全凭本能的反应,还是有清醒的意识?你是只顾自己,还是同时也帮助了别人?你是坚守了自己的职责,还是利用职责赋予的有利条件来方便逃命?……在这非常时刻,人性的本能和高贵,同时迸发。

  地震是一次人性体检。从那刻骨铭心的毁灭感回到并没有毁灭的现实中,你可以看到你的“本性”。这里有太多的感动,也有太多的尴尬。在经历了地震的恐惧之后,许多人承认“被改变了”,芸芸众生也学会了生命的形而上学,“变成了哲学家”。

  地震那一刻:本能的应激反应,及绝望的幻想

  那一刻是无法还原的,每一个人事后叙述时都会感觉“无法言说”。对于没有相应经历的人,可能也缺乏“理解的基础”。

  付先生在5月11日购得一套在23层上的电梯公寓。约定12日下午二时半交付余额。他两点过后回到房间,正在数点钞票的时候,楼房开始摇晃。几秒钟后,摇晃加剧了,地下传来的吼声伴随着房屋的飘摇,墙面的瓷砖开始脱落,他感觉一切都无能为力,世界快完了,什么都来不及了,垮塌是分分秒秒的事情,逃跑是徒劳的。

  “谁叫我回来得这么巧啊。但是在办公室不也是高楼吗?那还是一个因腐败而造成的烂尾楼,说不定还垮得更惨。天呐,我为什么没有在一块空地上啊。一切都已经注定了。”他想了一下世上的牵挂。所有的想法都来得飞快。在想到女朋友和女儿的时候,速度放慢了,巨大的悲伤袭来。

  最后,所有的想法都集中在生死的界面上。

  灵魂离开了身体,思想开始凝固。

  剩下一种意识是搜索生存的机会。出于简单的物理知识,他很快抛弃了“地震来了躲在桌子底下”的传统逃生观念。他买的房屋是一个强势单位,当初为自己的头头脑脑们居住而建的,他觉得应该相信它的质量,他把希望寄托在“整体构建的墙面不至于粉碎性垮塌”的希望上。

  无法站立。他趴到地上。他到了卫生间。选了个角落。趴下。又抓了一个盆,盖在头上。等待。他问:我是在废墟里被奇迹般救援出来,还是等人抬出我的尸体?接着,他看到了亲人的哭泣。

  后来的事实证明,他如果没有回到家里,而是在办公室,情况也不会更好。办公室比他的家高十层。在地震最剧烈的时候,眼看着玻璃掉落,墙面撕裂,整个楼道一派惊叫和慌乱。这栋集中了近千人的工作大楼还没有进行过消防和地震的逃生演习,所有人都没有经验。当所有人都往楼梯逃跑的时候,拥挤加剧了恐慌,逃生的路显得格外漫长。楼道里只有奔跑、跌倒和哭泣。

  那一刻会爆发出人类向生背死的本能极限。一位住在人民南路的先生从17楼跑下来,站在空旷地带,再生般欣慰而惊恐地回望他家的高楼时,摇晃还没有停止。这时,他并不知道他的腿已经两处断裂性骨折。而他跑过的楼梯,有多处栏杆已经折断。

  在所有的受访中,人们最乐于承认的,是在最绝望的时刻,想到了爱人,其次是孩子。几位有女儿的年轻父亲,都说想到了自己的女儿。在地震后的所有文字自述中,最为人所诟病的中学教师范美忠先生(因为他的自述,他在网络中被谑称为“范先跑”或“范跑跑”),也说如果有可能,要先救自己的女儿。另一部分人表示,脑袋“一片空白”,“什么都没有想”。

  不过,在一些亲历者看来,“空白说”很可疑,因为大地摇晃的时间约3分钟,这是相当漫长的煎熬,不可能全陷在本能的应激反应之中。

  逃生:绅士的,本能的,职守的

  在没有地震忧患,没有逃生演练的成都,地震那一刻的慌乱是千姿百态的,也不妨说是很见“本能”的。但同时,也能看到“绅士风度”和职业精神。

  小谢是一个公司的技术骨干,平时不多言语。地震那一刻,他显示了镇定和勇气。他不能不这样,因为抱住了三个尖叫和哭泣的女孩,他的妻子只是其中之一。他安慰她们说,地震几秒钟就要过去,不要怕。当时,女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他的腿在颤抖。

  在后来公开的双流机场的监控视频里,没有看到工作人员逃跑,他们一律站在道口,组织、疏导和安慰慌乱奔涌的人流。

  在换票大厅,一位腿部有障碍的女士,拖着两个巨大的箱子,在换票的队列中,她逃到最后,逃得很艰难。这时,在视频的左侧冲出一名工作人员,推着一个小推车,到了残障女士面前,飞快地把她放在小车上,急速地奔向大门。

  中学教师范美忠把他的地震经历和感想放到了网上,这成了另一场心灵震动的开端。

  地震来临时,范老师正在上课。这是都江堰,隔地震中心约二十公里。在此以前的一段时间,这里发生过几次低能量的预震,范老师因此称他“对地震有一些经验”。当课桌开始晃动的时候,学生一楞,范老师“镇定自若地安抚学生‘不要慌’”,但是,当他“瞬间反应过来——大地震”时,就“猛然向楼梯冲过去”,成为第一个到达安全地带的人。

  而他的学生在“看到老师跑得不见踪影”以后,还“没有反应过来”,等再“反应过来,都吓得躲到桌子下面去了”,直到剧烈的地震平息,学生们陆续来到操场。中间范老师没有想起去叫学生逃生。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或许范老师只会受到一种诘难:教师在危险的时刻,应当有组织和帮助学生撤离的义务,而范老师做的是,不管学生,自己慌忙先跑了。

  在成都市中心的一所重点中学高中部,至少有三位教师当时的处置跟范老师相差不远:他们停下课,叫学生不动,自己到教室外去看看,然后,就没有再回来。后来,这样的老师在本校的百度贴吧里被学生指名点姓地嘲笑。而有一位地理老师,当时也很惊慌,但她最终所做的是,命令全班同学快速撤出教室,女生优先,男生稍后,她走最后。后来,学生和家长对她表示了极大的尊敬。

  而范老师自述,他之“先跑”,“只是本能反应”,他“危机意识很强”,每有危险他都“逃得比较快”!但他在跑下楼梯的时候,曾经闪过一个“难道中国遭到了核袭击”的念头,接下来他叙述他在楼下观察地震,说明他有清醒的意识。事后,他还反问学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勇于献身的人,只关心自己的生命,你们不知道吗?”

  同时,范老师还有这样的内省:“瞬间的本能抉择却可能反映了内在的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对学生解释说:“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正是以“自由和公正”为“教师先跑伦理”垫底的观念,激起了更多的愤怒,而接下来的解释,也让许多人“不理解”,从而,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对范老师的恶评持续不断。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