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大地震后的信息透明是政务公开成功范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0:27 新华网

  重要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及时报道,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重要体现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及时公开信息,成功把握了舆论主动权,形成了全社会抗震救灾、众志成城的良好局面。

  这次地震信息的公布,时间之快、信息之全、效果之好,在我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重要突发公共事件原则上及时报道,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宣传思想工作方面的重要体现,也是对信息化社会条件下宣传思想工作规律新认识的重要标志。

   第一时间公开灾情稳定人心

  汶川大地震后,政府及时公开灾情。

  第一时间发布。此次中国政府公布地震信息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地震后仅18分钟,新华网即发布消息,并及时发布了各地的震感信息。

  主动更正差错。秉持实事求是精神,国家地震台网先后三次测定修正震级。并及时向全社会公布。

  及时召开发布会。5月13日开始,抗震救灾信息由国务院新闻办统一发布,此后每次官方发布在地震灾难中的伤亡人数、损失数额等都精确到个位。中国军方将领首度出席新闻发布会,也是一大突破。

  滚动发布灾情。地震灾情和抗震救灾信息几乎都是实时传播。国新办、四川省政府新闻办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或情况介绍会,通报最新灾情。

  主动公开辟谣。5月12日下午,有消息称晚10时到12时北京有地震,国家地震局通过新华网及时辟谣。此后一些地方关于地震和灾情的谣言,都被相关部门及时发布的准确信息击溃。

  及时发布预警。对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及时向社会通报。对于可能出现的余震,地震部门发布了甘肃、陕西将会发生强烈余震的预告消息。地方政府还及时公布堰塞湖位置,通告应对措施,引导组织人们向安全地区转移。

  媒体传播动员社会力量抢险救灾

  在调动政府、军队和武警等参与救援的同时,还通过媒体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将公众的关注转化为切实的营救行动。

  激发公众关爱意识。几百家中外媒体同时参与报道,使用了海事卫星连线、多维地形图像宣示等,使十万多平方公里的灾区都在媒体的视野内,抢险救灾大军的可歌可泣的事迹被媒体全面反映。

  整合资源投入救灾。政府通过各种公开顺畅的信息渠道,让社会各界迅速了解抗震救灾前线急需的物资和其他迫切需要,从而有效引导全国各省市快速组织救援物资源源不断地调运到灾区。

  组织社会开展捐助。及时将所有灾情公开,激发了人们强烈的爱心和抗震救灾的热情。灾区需要什么,几乎不用组织,人们马上就行动起来,开展了一轮又一轮的支援、捐助。

   公开政务取信于民

  媒体及时报道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震后救援最关键时刻的表现,赢得了人们的高度认可,展现出中国政府高效、负责、亲民的形象。

  通过媒体的报道,人们看到了灾难发生当天,中央各部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中国地震局、国家减灾委、民政部等中央各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数以万计的军队官兵、武警官兵和地震救援专家克服交通中断的困难,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灾区,部分先遣部队徒步开进震中汶川,开展救援。

  在震后的每一天,人们都能通过媒体的报道了解政府在采取什么措施,遇到什么困难,人员伤亡情况,灾区受损情况。

  中国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在汶川地震中达到了极致,显示了党和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勇气和决心。

  政务信息公开,带来的不仅是政府形象的改变,还有中国媒体形象的改变。很多媒体向四川等重灾区派出了自己的采访队伍,发出了不同视角、各具特色的报道。这些报道中充满了人性关怀,讲述了普通人的故事,媒体形象被重新认识。

   回应网络民意民主科学决策

  政府通过媒体,尤其是网络,充分了解吸纳社情民意,根据民意及时调整制定相关举措。

  地震发生后,媒体和网络上陆续有人建议设立国家哀悼日与降半旗志哀,5月18日,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

  一些人担心救灾款项和物资使用,要求加强对这些款物的监管。5月19日国家民政部发出通知,要求及时、妥善、公开透明地使用捐赠款物,公开透明,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5月22日,中纪委、监察部、民政部、财政部、审计署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加强救灾资金监管,提高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效益和公开透明度。5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出通知,要求从重惩处贪污救灾款物等七类犯罪。

  抗震中,人们对灾区建筑质量提出质疑。5月16日下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新闻发布会上称,中小学校不排除“豆腐渣”工程的可能。5月19日,教育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地震局相关负责人在中国网接受网友提问时表示,对于灾区中倒塌的校舍背后可能存在的质量问题,一定将从严查处,绝不姑息,会给社会一个满意的交待。

  政府的举措与网民的意见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网有所呼,政有所应。政府顺应民意,也因此赢得了民意。(作者为: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 叶皓)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