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钟睒睒:签了生死状的救灾企业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0:35 南方人物周刊
钟睒睒给灾区的赶路人递上一瓶水。图/受访者提供 钟睒睒是中国企业家中最能“生孩子”的老板,相反,宗庆后却是最懂得“节育”的领袖 本刊记者 蒯乐昊 发自杭州 5月23日,四川汶川地震后的第11天,皮肤晒得黝黑的钟睒睒平安落地杭州萧山机场,在闪光灯和话筒的包围下,这个一向有孤傲“独狼”之称的男人号啕大哭起来。他哀恸的面容后来被无数次地定格、放大,出现在报纸、网络和电视机屏幕上。 从5月16日开始,钟睒睒一直奔波在抗震第一线,他走访了什邡的蓥华镇、红白镇,汶川的映秀镇、水磨镇,以及绵阳、北川、广元、青川等重灾区,共逗留7天8夜,足迹遍布之广可能超过了部分记者,逗留时间之长可能也超过了部分记者。在灾区摄下的照片里,钟睒睒板寸平头,穿粗大休闲裤,挽着袖子在跟灾民交谈,照片里的这个人,不像商人,更像记者。 把水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成为商人20年,钟睒睒来往频繁的,还是当年当记者时的那群朋友。这个有着强烈民族情结的民营企业家,骨子里依然是个有原则、有腰板的清高文人。“浙江这里很多生意是在酒场上、赌桌上谈的,但我们几乎看不到老板参加这样的应酬,晚上他的办公室灯常常是亮着的,我们经过时朝里面看一眼,他都是在工作,或者在读书。”跟他办公室毗邻的下属这样说。 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商务部向养生堂紧急调购了170车皮的饮用水。出于一个记者对时事的判断,钟睒睒马上去往四川灾区实地考察,并很快又追加了200多车皮的捐赠用水。“我们的水,不是捐了就不管了,我得到实地去看哪里的灾情最严重、哪里最需要水……许多战士在烈日下工作一天的给养只有两瓶水,再比如医院里受伤的病人,喝纯净水的话对骨骼的愈合是不利的,所以我特别要求为医院的伤员每个床位提供两箱农夫山泉。另外,到实地的另一个目的就是现场组织运输。” 饮用水的搬运和组装是一件费时费力的活,“但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一说,我们需要多少人帮助运,马上就有志愿者站出来,几分钟内一百多个人就排队站好,开始协助搬运。”在北川、在映秀,他站在废墟前忍不住红了眼眶。“一个北川的农民,已经被安置到绵阳了,又抽空回家,在倒塌的田舍边抢收自己的油菜。他说,‘收一点是一点,连着吃了几天不要钱的救灾伙食,心里不是滋味,不能让国家这么养着我们。’” 余震不断的日子里,为了能回宾馆睡上一觉,钟睒睒跟宾馆签订了“生死协议”。 养生堂先后为灾区共捐赠了超过1800万的物品,除了食品、饮料,还包括各地献血车上试用的快速检测试纸。钟睒睒的下一步计划,是参与灾后重建,投资在四川建立养生堂的天然水生产基地。为避免“作秀”之谤,他格外叮嘱属下,发布关于灾区的图片时,尽量不要选那些照片上有农夫山泉的。 他的理想是《太平洋邮报》 把时光向前倒推20年,钟睒睒正是《杭州日报》农村部的记者,处在而立和不惑的正中间,他毅然决然想过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他要去海南,打算在那个火热的天地里,创办中国第一份私营报纸,名字都想好了——《太平洋邮报》,临南海而怀大洋,名字的版图里透露出一些建功立业的野心。 这份浪漫主义的书生意气当然被扼杀在了萌芽状态,虽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但私营日报的刊号依然不可企及。在报社农村部时积累的人脉让钟睒睒很快找到了一个更加务实的农业项目:养蘑菇。 海南潮湿闷热的天气里,蘑菇理应像雨后春笋一样繁荣,但不久钟睒睒发现,这又是个一厢情愿的想象。“问题出在湿度上,海南早晚都很湿润,但我们不知道,偏偏中午有一段时间特别干燥,蘑菇的嫩尖刚抽出来,一个中午就马上干枯。”养蘑菇非但没有让钟睒睒掘到第一桶金,反而败光了他的所有投资,“最困难的时候,账户上已经一分钱都没有。” 钟睒睒后来总结经验,“一个小企业要发展壮大,它所经营的种类必须具有唯一性,而且必须是暴利的,因为没有规模效应来供你慢慢积累。” 当时的海南,四面八方来的冒险家大多过着奔波劳碌的、单身汉般的生活,他们的饮食常常是在路边摊解决,当地流行吃一种龟鳖煲制的养生汤,现点、现杀、现吃,美味而滋补。钟睒睒也是其中常客,吃来吃去品出了其中的商业价值。1993年,海南养生堂成立,超低温粉碎工艺制作的龟鳖丸面市。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