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状元争夺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1:30 周末

  高考状元争夺战:从群雄逐鹿到“三国争霸”

  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高校间“状元争夺战”经历“群雄逐鹿”、“北清时代”和“三国争霸”三个阶段。但不同时期,北大和清华一直是高考状元的“首选”,一是因为北大、清华历史悠久,在国内众多高校中综合实力首屈一指,在考生、家长的心目中具有绝对的崇高地位;二是两校地处首都,具有其他高校无法比拟的区位和经济优势。正因如此,北大和清华一直都是高考状元争夺战中的主角。

  “群雄逐鹿”

  自1978年至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高考状元就读高校相对较为分散,可谓是“群雄逐鹿”。除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外,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武汉大学等名牌高校也都录取了相当数量的高考状元。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经济飞速发展阶段,部分以经济管理专业为优势学科的高校,如对外经贸大学、上海财大等高校也在激烈的状元争夺战中分得一杯羹。

  “北清时代”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先后实施了“211工程”和“985工程”,北大、清华综合实力大大提升,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与此同时,部分名牌高校因专业设置过“冷”、区域优势欠佳、综合实力较弱等原因,少有状元问津,已无力和北大、清华争夺状元。仅1998~2004年,北大和清华录取状元比例高达93%以上,可以说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本世纪初,备受瞩目的高校状元之争进入了“北清时代”。

  “三国争霸”

  自2005年起,香港高校逐步纳入内地统一招生计划,并以高额奖学金、与国际高度接轨的办学体制和香港的国际城市地位等为筹码,向北大清华的状元招收“霸主地位”发起挑战,仅2006和2007两年香港高校就招收近30名高考状元,北大和清华招收状元比例也随之下降至78%,北大、清华和港校携手进入状元“三国争霸”阶段。

  面对香港高校咄咄逼人的宣传攻势,北大、清华由最初的沉默变为积极采取应对措施。2008年5月,北大将新生奖学金提高到5万,清华提高到4万,利用更贴近考生的优势展开了更细致的招生宣传攻势。此外,北大、清华间的状元之争也逐步升温。

  2008年高考已结束,可以预料“三国争霸”战的激烈度不会输于往年。

  数字:女状元将“独步天下”

  调查显示,我国1999~2007年高考状元中,总体上女状元略多于男状元,分别占51.45%和48.55%。

  在1999~2004年,男状元还占有相当的优势,除2002年外基本上都在50%以上;但自2005年开始,男状元人数所占比例逐年减少,2007年,男状元比例不足40%,仅占37.21%。

  “阳衰”之下,女状元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已经从1999年的33.82%上升至2007年的62.79%,上升近一倍,势头迅猛令人刮目相看。将来几年,可能会出现高考女状元“独步天下”的态势。

  在调查到的我国1999~2007年高考状元中,理科状元中男状元还处于领先优势,约占63.47%。但文科状元中女状元已处于领先地位,约占64.43%。文科状元已是女生的天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男生在理性思维上更占优势,女生在感性思维上优势明显。

  详细分析历年理科高考状元性别构成发现,1999年男状元处于绝对的领先优势,约占86.11%,但是到了2007年已下降至53.06%;而女状元比例则由13.89%上升至46.94%,上升近3倍,令人刮目相看。

  再详细分析历年文科高考状元性别构成发现,1999年男女状元还“旗鼓相当”,男状元47.06%,女状元52.94%;但是到了2007年男状元仅占20.93%;而女状元占79.07%,女性在文科状元中的优势相当明显。

  针对这种趋势,课题组认为:

  其一,女状元所占比例逐年增加,这说明我国自上世纪50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给予了女性前所未有的支持和重视,女性接受教育机会越来越多。女性状元大幅增加是社会进步的一个具体体现。

  其二,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上差异明显、各有所长,男性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善于动手与实践;而女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更为突出,细致而有耐心。目前我国各省市的高考中,语、数、外三门均是主科,其中语文、外语都注重考查语言能力,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占有优势,只要其他科目趋于平衡,女性在高考中脱颖而出的机会更大。

  其三,《2008中国两院院士调查报告》显示,女性院士的比例仅占两院院士的5.01%。《2007中国杰出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显示,女性杰出社会科学家的比例也仅为4.36%,不足5%。正是这种长期的男性占优社会背景激发了女性的潜能及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和动力,加之在国家倡导教育公平和社会鼓励男女平等的情况下,女性不断努力,自信心不断提升,高考成为她们证明自己、展示自己的重要舞台。

  “经济管理”:高考状元的最爱

  在调查到的我国1999~2007年高考状元中,选择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考状元最多,有221人,高居各专业首位。

  从状元选择就读专业分布情况看,呈现出明显集中于热门专业的特点。经济管理、生命科学、电子信息、法学、计算机等专业始终是1999年以来的热门专业。

  此外,由于我国一直以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深入人心,因此数理化学科作为传统基础学科,1999~2007年间仍然对高考状元有较大吸引力,重现往日魅力。为此,不少名牌大学采取了特殊教育措施,如北京大学设置了元培计划实验班、清华大学设置了基础科学班,都吸引了大批高考状元就读。

  在整体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其一各就读学科排名顺序有一定变动,比如数理化从1999年第五位上升到2003年第二位。其二,一些专业退出了高考状元前五名选择视野,如2004年以来,法学、计算机专业未能进入高考状元就读专业前五名。与此同时,一些专业如土木建筑进入了前五名。但值得关注的问题是,一些国家迫切需要但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的“冷门”专业,状元们普遍“敬而远之”。

  高考状元

  何时退出视野

  高考状元是每次高考过后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教育部门会把他们当成政绩的门面,办学机构会把他们视为代表性成果,媒体则会把他们看成是报道的资源。还有这样那样的保健品、教辅书商热捧他们,俗不可耐地大唱“状元戏”。

  但今年的情况似乎有些改变。

  据新华社消息,西安市教育部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考试机构、学校及工作人员不得擅自公布高考、中考成绩和名次等信息;不得炒作高考、中考上线率、升学率;不得以各种渠道向家长宣传旨在抢夺优质生源为目的的高考、中考成绩;不得利用大众媒体宣传高考、中考成绩以提高学校知名度。

  与此同时,山东今年更把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该省教育部门规定,除各级招生机构内部使用和向考生本人提供外,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

  新华社发表评论说,不公布学生高考分数的做法还需落到实处。一是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放弃下达升学指标、用分数管理的做法,高考过后,不要进行任何形式的表彰奖励,不要以升学考试成绩为标准奖励或处分教师。二是新闻媒体不炒作高考、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这既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希望所在。

  有教育学者认为,把高考分数“隐私化”,目的是减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考成绩方面的压力,有利于治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是打破高中教育“唯分数论”的一个尝试,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现实的情况是,每年高考一过,很多地方就会展开分数和升学率的大比拼。小到一个班级,大到一个地市,多少学生考上北大、清华,多少学生考上重点本科院校,都要按分数排名次,然后对老师、学校进行奖惩。

  在分数这根指挥棒下,应试教育在高中愈演愈烈。教育部门层层下达升学指标,学校竞相延长学习时间,牺牲学生的健康和全面发展搞“时间+汗水”的题海战术,有的干脆花钱“买”考生、拉高分复读生,制造本科上线人数、升学率的虚假繁荣。

  高考状元作为“以分数论英雄”的最直接体现,近年来一直为专家学者所诟病。教育界人士普通认为,高中之所以推进素质教育困难大,与用分数指挥棒来管理、评价、奖惩教育有关。

  有媒体评论人士指出,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一个人的成就取决于他的付出,而不仅是高考这一次成绩。换个角度,从学生成长的需要看,没有学生会真正需要高考状元式的炒作。在现代社会,仅剩下炒作功能的“高考状元”理应退出社会视野。

  但愿,今年夏天,我们能少看到一些披红挂绿的“状元大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