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青春有关的日子:专访抗震救灾中的80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3日11:41 国际在线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蒋丽丽)在共青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眼看见马晓燕,才知道,在汶川地震中用青春谱写了一首大爱之歌的姑娘,竟然是如此的瘦弱,叫人有些心疼。略黑的皮肤,微卷的头发,面部表情一直很平静,偶尔红着脸抿嘴一笑。采访过程中,稍微多盯她几眼,她说话的声音便会有些发颤。

  作为“80后”的共青团北川羌族自治县委书记,马晓燕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用一个娇小女子心中的大爱点亮了一首激扬的青春之歌。

  在采访过程中,马晓燕始终都不肯多讲自己在救灾中的奉献和付出,她认为“我们青年就是为受灾群众服务的”。其实,从各个媒体的报道中,我知道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她失去了包括母亲在内的5位亲人。这对于瘦弱的“80后”马晓燕来说,或多或少的可能已经触及了她心理承受的极限。

  “当时,我们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救人,很多活着的人都是被死者压在身子底下的,我们必须先把尸体搬运出来,然后才能去救人。”

  马晓燕在回忆当时救人的场面时,嘴唇一直在颤抖,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以前从来没见过死人”。在地震发生后的9天里,马晓燕说都忘记了自己的性别,用共青团绵阳市市委书记廖雪梅的话说就是,“当时在绵阳体育馆见到她的时候,身上披着也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一个好多窟窿的破旧的外套,泥灰和血糊满了一脸,让她洗把脸休息会,她说还得继续回北川救人,急匆匆的走掉了”。

  这就是我们的“80后”。

  “80后”青年在这次抗震救灾中,给了社会一个强大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我们是能担当的一代,是值得信赖的一代”,因为身体原因未能如愿赴灾区救援的青年志愿者潘涛用一种坚定的语气回答了记者对他的提问。其实,通过这次抗震救灾,“80后”彻底颠覆了社会累积起来的对他们的一些看法。

  “当初去我们那里报名的“80后”甚至“90后”很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一个小伙子,头发起码染了5种颜色,左耳还带来个大耳环,白白嫩嫩的皮肤,我当时连想都没想就回绝了他”,共青团绵阳市委书记廖雪梅在当时组织青年志愿者队伍时不止一次的拒绝过类似相貌的“嬉皮士”。但是,他们的软磨硬泡和强烈的救灾愿望,让廖雪梅妥协了,他们的表现也最终让廖雪梅深深的感动。

  “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得非常成熟、理性。很多小伙子组织能力特别强,任劳任怨。当时,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最多的一个字就是‘好!’,甭管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回答始终就是一个字:‘好!’”

  马晓燕说,抗震救灾前期,根本无暇顾及到志愿者的吃住,很多人都是吃自己带来的压缩饼干,渴了就自己去买水,晚上睡马路,睡田里。

  这就是我们的青年!

  “80后”的生活一帆风顺,总让人觉得他们扛不住大风大浪,经不起大灾大难。然而,在抗震救灾中,他们却突然长大了,成熟了。

  安徽的一个志愿者,大二的学生,马晓燕嘴里的“眼镜”,在去北川搬运尸体的时候,一边搬一边发抖,马晓燕便劝他可以做其他的搬运物资等志愿工作,他却很倔,“我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来一线救人!”。

  地震发生后,我们单位要组织一批记者深入灾区一线采访,青年们都摩拳擦掌,临行前,很多平时在大家眼里的“铁公鸡”不动声色的塞给前往一线记者一笔钱,嘱咐一定要亲手交给需要的灾区群众。这个时候,他们把体内隐藏的青春热情和激情无声的传达给了灾区。

  12日晚马晓燕接受完采访后,我们在京西宾馆会议室门口跟她道别,中国青年报的记者问她身上的衣服是新买的吗,马晓燕说地震发生后他们除了身上的衣服,一切都压在了废墟下,身上穿的是来北京前团组织给置办的。最后她浅浅的笑了,“不管多难,我们一定会重建家园的!”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