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成都抗震救灾:民间力量成政府之外有力补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09:23 CCTV新闻调查
亲历成都抗震救灾:民间力量成政府之外有力补充
成都市副市长。

亲历成都抗震救灾:民间力量成政府之外有力补充
志愿者。

  2008年6月15日,CCTV新闻调查播出《成都:亲历5·12》,以下为节目内容。

  演播室:

  在过去一个月的抗震救灾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个城市的名字——成都,作为这场地震救援的中心枢纽,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救灾物资和人员都要在成都集结、调配,再运往灾区,成都市距离震中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它的中心城区有着400多万的人口,也具备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所应有的元素。当5月12日,强烈的地震波掠过半个中国的时候,这个距离震中最近的大城市更感受到了地震波所带来的猛烈冲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成都的市民和政府一同经历了怎样的日日夜夜?

  解说:

  2008年5月12日,成都,那个原本普普通通的下午将会永远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人心中。

  5月12日下午的那个瞬间,地震波横扫了距离震中90多公里的这个天府之国……

  吴丹勇(志愿者):刚好那天中午吃了饭,很悠闲地躺在沙发上,把我那套《兄弟连》的碟子翻出来,准备重温一遍,我那个音响比较好,我把声音开得很大,重低音很强,第一震,楼晃了一下,我就以为又进入战争场面了,《兄弟连》的战争场面。

  成都市民1:

  我在公共汽车上,我直感觉公共汽车在跳。

  记者:

  跳?

  成都市民1:

  对,在跳,这样子在跳。

  成都市民2:

  我就站在我花园里面去看,就看到对面那个房子就这样,我就觉得这不对,这肯定不是打桩,或者爆破,我一下反应过来是地震了。

  成都小学生:

  我那时候在写作业,我写一个字就感觉同桌在推我,结果同桌说你为什么推我,我又问他你为什么推我,老师说什么时候了还说,地震了,不是谁推谁的问题。

  袁庭椿(作家):

  我的书比较多,就全部垮到地下上,然后这上面一层,书柜就打开了,上面两层比较重的书,就噼哩啪啦的掉下来了。

  孙平(成都市常务副市长):

  后来觉得这个情况不对了,怎么那么晃,晃得非常厉害,虽然当时我还不想走,我说到桌下避一避吧,后来我这个秘书,他过来他说必须走。

  孙静(电台主持人):

  我在车上,我在睡觉,因为我马上上节目了,我说谁在推我的车,老推,而且那个车这样推,我说谁,干什么呢?老推,推什么推呀。

  洪时中(地震专家)

  当时我就感觉到,怎么这么大的地震,确实很出乎我的意料之外,然后我的第一反应,那天没带表,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把手机摸出来看时间,因为我要知道是几点几分震的。

  卢山(电视台主持人):

  我们当时一组记者正在采访一个新闻的当事人,正把机器打开对着他的时候。

  字幕显示:

  记者正在采访时,突然遭遇地震。

  卢山:

  突然那个当事人的表情变了,往外冲,然后他才反映过来可能是地震了。

  解说:

  惊恐万状的成都市民在体验到刻骨铭心的和死亡交错的瞬间后,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室外。

  吴丹勇:

  边跑边想,不要垮,不要垮,等我下去你再垮,等我下去你再垮,以我当时的判断,我觉得那个房子是垮定了,

  成都市民2:

  把电视一关,抓着钥匙就跑下楼,然后整个楼里面,每家每户都在往外跑了。

  成都市民4:

  然后我到了教室里面,我当时也是一愣,我没想到他们已经,全部都躲到桌子下面了,我马上反应过来,我就告诉他们说快跑,那些学生就还是愣着,盯着我,我说,赶快跑!

  解说:

  从来没有过在同一个时间,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同时出现在了街道上。

  出租车司机1:

  大姐,吓不吓人?

  成都市民5:

  吓人,好吓人。

  出租车司机2:

  好吓人啊,把我车弄得嘣嘣嘣嘣的。

  出租车司机1:

  注意安全,师傅。

  幼儿园老师:

  小朋友勇不勇敢。

  成都市小朋友:

  勇敢。

  成都市民3:

  好多人穿着背心、短裤,老的少的都稀里哗啦往外跑。快跑啊,地震了,然后就冲到这个街上,一些女孩子就吓哭了,抱着头就在那哭,我们就惊慌啊,咋回事啊?怎么这么厉害啊?这辈子都没经历这么大的地震。

  袁庭椿:

  那个时候手机是完全不通,短信大概,我试过大概拨个四五次,可以通一次,因为太挤了,太挤了,那个无线网络都完全不通了。

  赵国成(出租车司机):

  所有的,可以说是一瞬间,街上的,凡是有手机的人,全部把手机出来,都在拨打,没有信号。

  孙平:

  地震不可怕,可怕的是通讯断了,没有通讯,对未来完全是无法预测,无法预知,真正的人的恐惧感是那个。

  记者:

  在当时他们和你的心态是一样的,知情的东西是一样的吗?

  孙平:

  都没有,都不知道,我们都不知道,他们更不知道了,所有老百姓什么都不知道。

  记者:

  你看到那种景象,你心里的感触呢?作为一个市级领导。

  孙平:

  还是担心,非常担心,因为这种情绪,它可以扩散,就是有个正反馈,恐惧感是可以正反馈。每个人都是,脸上都是一种无助、茫然的这种表情,所以当时感到这个压力非常大。

  记者:

  什么样的压力?

  孙平:

  这么多人,他肯定都需要信息,都需要有主心骨,那么在这个时候,党和政府毫无疑问的应该是主心骨。

  解说:

  地震发生后的一个小时之内,成都市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在市公安局内的应急指挥中心成立了。指挥部的第一个命令在地震后的十分钟之内发出。

  陈艳芳(成都市公安局研究室主任):

  马上组织交警,上街维持秩序,公安民警,所有的公安民警到社区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对重点部位、党政首脑机关、媒体、水、电、气,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单位加强防范,武警支队马上调集兵力待命,准备抢险救援。

  记者:

  这个命令是怎么发出去的,在通讯中断的情况下?

  孙平:

  当时有一个系统是完好的,警用电台系统,就正好公安这个系统是可以用的。

  周山(民警):

  我们当时到了,第一时间到了现场以后,发现的情况就是所有的市民因为不知道后面还会不会发生强烈的余震,全部站在马路上,进行张望,人全部站在马路中间,我们所有的车辆,处于一种比较无序的状态。

  吴丹勇:

  整个交通一片混乱,然后所有的人全部是那种很惊恐的,就是大家都是像就像无头的苍蝇一样,街上乱走,但是不知道干什么,所有的车都在按喇叭,然后乱开,也不知道干什么,你熟悉的一座城市一下就变得很陌生了。

  记者:

  其实街上很多市民跑出来的第一刹那都是在恐慌的笼罩之下,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你们怎么能够让市民们

  从恐慌中稳定下来?

  孙平:

  当时媒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叫我排序的话,遇上这种大的灾难,需要的条件,我认为这次我总结下来三个条件:第一要通讯,第二要交通,交通状况,第三一定要有声音,一定要有党和政府的声音,民众他是需要这个声音的,他听见这个声音他就会安定下来,至少知道有人在考虑他们的安全、他们的前途,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解说:

  地震发生后的瞬间,通讯线路由于极度拥塞而近乎瘫痪,于是,一个拥有庞大人口的城市在惊恐之后由于与世隔绝而陷入更加的恐惧。但是,就在十几分钟以后,为他们传递信息的声音开始从他们熟悉的成都交通广播电台的电波中传来,而且始终没有停止。

  孙静:

  我三点钟节目,就是上节目嘛,说怎么进去啊?上不成节目了,因为做交通节目的,你那个时候就已经对这种环境没想那么多了,你更多的是看到眼前嘛,就是车全部都堵了,人都堵了,我们说肯定其它地方也会堵,就没想那么多就进来了。进来之后,外面四个人,里面我一个人,外面四个人都在接电话,我们没想到还有电话打得进来,而且一打开短信平台,全是短信。

  你作为,在那个时间,你没有任何借鉴,没有人告诉你,你要通过电台,就报出去发生地震了,但是在哪儿发生,会有什么情况都不知道。所以我第一句话说的是,刚才那个晃动大家害怕吧,我说我也害怕,而且我就直接,我说我找不到我们家的人了,我电话打不通了,我说是不是你的电话也打不通,我说没事,咱们想办法通过这个电台吧,这个电波没有受阻,我会告诉你那边的道路情况。

  解说:

  地震发生后的半小时,孙静走进了直播间,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走出直播间的时候,已经是15日的凌晨。

  赵国成:

  几乎所有的应该说开车,我们出租车的驾驶员都在听收音机,因为我们也想第一时间了解,到底是哪个地方,因为成都感觉震动很凶,我们要了解看是哪个地方,它的震中心在哪儿。

  袁庭椿:

  我就把收音机音量开到最大,就让大家都来听,就给大家一个最准确的信息,现在回忆起来,如果我们多几个收音机,那个时候信息的传播更畅通,因为当时市政府的公告是通过广播。

  记者:

  电台。

  袁庭椿:

  对,电台,最快地发布的,一些各地的信息也通过电台发布。

  赵国成:

  从地震开始,以后这个声音一直没断过,一直有她的声音,发布这些最新消息,很多内容,都是她说的,其它有些电台根本就没声音,只放音乐。

  解说:

  在人们最惶恐无助的时候,电波将分散在四川各地的讯息不断传递出去,成都市民开始从他们熟悉的四川的各个地名中间逐渐辨别出这场大地震的方向……

  地震的震中位于成都西北90多公里的汶川,但随后几个小时之内出现的上百次的余震,让这座距离震中最近的、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充满惶恐。大部分的成都市民决定选择在空旷的室外度过震后的第一个夜晚……

  孙平:

  老年人、小孩都在外面,而且当时没有条件,没有帐篷,什么都没有,我说在这种状况下,确实是比较考地方党委政府的应急能力、应变能力。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