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军队预防精神疾患重在保持士气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17:07 瞭望东方周刊
军人群体在平时要承担抢险救灾、平暴反恐、国际维和等各种急难险重的任务,在战时更要面对死亡的威胁,经历的创伤性事件远远高出其他人群。 对于部队心理因素的研究,源于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一战中,出现了一个新名词---炮弹休克。很多士兵出现了不能自控的木僵和呆滞状态,而当时的指挥者认为这是炸弹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损伤大脑所致。这种解释完全是从生理学角度出发的,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心理学上的应激障碍。 二战中,美军的战斗应激反应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提高了三四倍。美军陆军精神性减员929307人,美军因此损失相当于9个师一年的作战能力。在后来发生的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中,心理创伤对战争的重要影响也一再被证明。1973年的阿以战争中,以军的精神性减员占卫生减员总数的30%。在战争最初后送的1500人中,精神性伤员有900人。 解放军从上世纪50年代起研究个体的心理问题和应激反应,主要对象为飞行员。而对于整个军事群体的应激研究,则是在最近八九年才开始。 事实上,在军事心理学领域,外军十分重视战斗应激、灾难应激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参战最为频繁的美军和以军,上世纪70年代开始便着手战斗心理的量化研究,先后编制以色列国防兵士气问卷、心理应激及相关观念测量问卷、战斗准备状态士气问卷以及部队气氛测量图等。这些工具在历次实战中被运用,给指挥官提供了部队作战心理准备状态的一系列信息,作为部队战斗潜能科学评估的指标。 “但是,就各国军队来看,尚未有以早期筛查、预测军事群体不良应激为目的的测量工具,也未见有制订应激预警标准的报道。”武小梅说。 2001年组建的“战时精神疾病防治”课题组,最终以“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这一成果形成了突破。 武小梅所在的心理服务专家组小分队设点于驻扎在都江堰玉堂镇的济南军区铁军师,她计划对1000名以上不同兵种的官兵进行测试。 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她已运用“军事群体心理应激预警检测工具”对217名官兵进行了详细的问卷调查。“分析调查数据就可以看出,部队整体心理状态非常好,比常规状态还要好,在这样疲劳、艰苦、恶劣、危险的环境中高强度工作,仍有这样的心理健康状态,让人非常欣慰。” 武小梅分析说,原因在于部队上下对任务的意义、目的非常清楚,因此行为非常主动,士气高涨,这样一来,应激能力自然提高。而士气是影响部队应激反应的最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战前士气越高伤亡率越低,军队预防精神疾患的主要方法,就是建立和维持较高的士气。 向决策层反映五种灾民情绪 帮助灾区群众重建心灵家园是专家组更重要的使命。截至6月4日,他们共为灾区群众实施心理服务2500多人次,开展集体心理辅导讲座100多场。 “六成的求助者进门后第一段叙述就是:感觉地还在摇。这是因为他们把地震现场感受和恐怖联系在一起,这个比较容易疏导。”专家组成员张丽萱介绍说,“我们会问他,如果再来一次地震会对你有什么损害吗?让他自己分析,然后再让他确认,坚定他的信念,让他相信:无论再来多大的地震,都不会有太大的损害。这样之后,他们就不再对摇动敏感了。” 相对而言,妇女、儿童的恐惧心理更普遍。有的孩子会被噩梦惊醒,半夜常常惊叫;有的孩子不断倒吸冷气,依赖感也强;还有一些家长则反映,小孩地震后不听话了。 一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也是由家长的焦虑情绪传染的。比如,有的家长恐吓说:你再哭,地震就来了!对于这类人群,专家组采取放松疗法。 方昱钢大校介绍说,根据专家组对案例的前期汇总分析,目前灾区群众存在以下五种情绪:恐惧,比如常常梦中惊醒、老觉得有地震;迷茫,对未来很模糊;悲伤,尤其以孤老、孤残、孤儿为严重,表现为眼睛发直、木僵、注意力分散;自责,主要是直面险境的幸存者,为没有救出同伴自责;怨恨。 据悉,相应分析已在向决策层反映。-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