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兵团日报社张富强同志的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17:38 新华网
记兵团日报社张富强同志的事迹
张富强

  20年前,刚刚走出新疆大学校门的张富强文质彬彬,戴着一副600度的近视眼镜,意气风发地加入了兵团日报社这个使命特殊的集体。

  此后的20年里,他无怨无悔地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新闻事业奉献着青春和才华--近视眼镜的镜片越来越厚,已达1400度。

  "我把宝贵的眼睛献给了自己钟情的兵团新闻事业,值!"张富强话语中充满自豪。

  慧眼识珠

  那副深度近视眼镜的背后,是一个兢兢业业的编辑,是一个心甘情愿为他人做"嫁衣"的"无名英雄"。

  2006年9月,报社一名记者采写了一篇消息:《兵团50万农民工入工会》,细细读来,张富强敏锐地发现了这篇稿件的重要新闻价值:农民工问题是一个全国关注的焦点,兵团在保障农民工权益方面涌现新经验,值得向全国推介。但是,初稿写作平淡,通常也可以签发,但为了打造精品,应当精益求精。他当即联系作者,从导语如何出彩、主体如何架构等等,一一提出详细修改建议。不出所料,这篇稿件次年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张富强身体力行"三贴近",和农牧团场通讯员广交朋友,讲授新闻课程200多个课时,有些基层单位经常点名邀请他去采访、讲课。20年来,他精心修改、编发稿件6000余万字,数百件经他编辑的作品在中央及省级新闻奖评选中获奖。其中:通讯《为有牺牲多壮志》获第七届中国新闻奖编辑二等奖;《绿化树》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编辑三等奖;《大米经济沉甸甸》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编辑三等奖。

  火眼金睛

  又是一个凌晨,马上就要交版清样了。每当这个时候,张富强那双深度近视的眼睛便格外警觉,并要与疲惫和那些隐藏至深的差错作最后的较量。"这张图片有问题。"编辑部的沉静此时被张富强激动的声音打破。

  那是一张来自武警部队的新闻照片,新入党的武警战士正庄严地向党旗宣誓。作者可能因为选择拍摄角度的原因,为突出画面效果,党旗在照片中竟然反转了方向。一个反方向的党徽如果出现在党报的要闻版上,那可是重大的政治差错。

  张富强凭着一双"火眼",为党报优质出版当好"守门员"。

  然而,炼就这双"火眼"却非一日之功。学习,学习,再学习,是张富强迎难而上的法宝。多少年来养成的习惯,他的案头始终有三支笔:一支红笔用来改错,一支黑笔用来重写稿件,一支毛笔用来抹去稿件中多余的内容,使稿件干净整洁地进入下一工序,最大程度地减少差错。

  去年10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七大召开。本不该张富强值夜班,他却主动请缨,从早到晚连轴转,每天工作到凌晨,稿件处理、版面安排、文字校对、后勤服务,哪里忙碌他就出现在哪里。经报纸阅评组检查,大会期间的新闻版未出现任何差错,甚至连标点符号都没错一处。

  那双"火眼"曾伴着无数稿件和清样,度过一个又一个无眠之夜。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西方反华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对新疆的颠覆和破坏活动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做好兵团这一特殊社会组织的党报舆论引导工作,任务极为艰巨、繁杂。张富强不但肩负着夜班值班终审报纸任务,而且作为编辑部负责人,白天和节假日又必须在岗。在20年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夜班工作中,凭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张富强无数次发现并纠正了重大差错,所阅审过的数千个版面从未发生过政治事故和重大差错。

  眼界高远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176个农牧团场分布在祖国西北漫长的边境线旁,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内涵的兵团精神感动着全国人民,也在张富强内心世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鼓舞他在新闻人生中尽情书写自己的历史。

  在繁重的编务工作之余,张富强时常深入到兵团农牧团场、医院、学校和工矿企业采访调查,足迹遍布176个农牧团场中的150多个,行程百余万公里,并充满激情地采写了一批反映兵团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硕果、探究兵团深层次改革问题的重要报道,其中《党员本色》等20多篇稿件荣获新疆、兵团新闻奖。

  记得第一次赴基层采访是1992年金秋去巴尔鲁克大山下的农九师。当时,他的儿子出生才百天。他乘坐长途汽车,再换乘拖拉机,有时候还要徒步登山。赶不上吃饭的点,就用新疆特有的馕饼充饥,渴了,就捧点渠水对付。

  2007年9月,他在伊犁垦区农四师七十六团采访,车行至中哈边境的格登山下,张富强突发急性肠胃炎,一阵阵揪心的疼痛让他的额头出现了黄豆般大的汗珠。他仍然顽强地坚持奔波80公里到采访结束,傍晚回到住地后就被送进了医院抢救,连续输液6个小时。第二天,他又精神抖擞地踏上新的征途--奔赴位于博尔塔拉大草原的农五师采访。

  承载着艰巨的职责,却过着清贫的生活。作为一名新闻单位的中层干部,同行业的同龄人有的住上了别墅,开上了小车,而张富强至今还住着6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每天挤公交车上下班。同事患脑瘤情况危急,充满爱心的他一次就捐款1000元。也曾有多次,客户来办公室递上红包,要求在版面上刊发软广告;基层单位邀请去当"枪手",操作有偿新闻。面对诱惑,张富强断然拒绝。他说,新闻工作者的专业道德不允许我违背良心。

  着眼未来

  2002年3月起,张富强担任报社新闻编辑部主任,深深感受到肩负的重任和因为这份重任而产生的压力与挑战。

  很快,他胜任了新角色,并在工作中发挥出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策划、承担了近年来兵团日报重大宣传报道战役;撰写社论、评论员文章和重大报道20多万字。在他的策划、主持下,新闻版开设了《走进农家》《兵团人》栏目,把50年来无怨无悔镇守祖国边关的军垦职工作为关注、叙述的主角,受到专家和读者的广泛好评。近年,他组织实施了兵团日报报相、栏目改革,简约、清新、明快、舒展的版面风格,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多彩内容,使兵团日报成为引领兵团报业改革的旗帜,连续6年被评为新疆"双十佳"报纸。

  荣誉纷至沓来。2005年,张富强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兵团"十佳"新闻工作者;2006年,他所负责的部门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版发行先进集体;2007年,他还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荐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候选人。

  在20年的新闻生涯中,张富强把每一次挑战都视为新的起点,虽然挑战中充满常人无法体会的酸、甜、苦、辣……但每一次,他都异常坚定果敢地出击。他那看似儒弱的深度近视的双眼中,始终透露出执着和坚毅,始终凝聚着目标和信心。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