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评选者周跃敏同志事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6日17:54 新华网
第九届长江韬奋奖评选者周跃敏同志事迹
周跃敏

  ·个人37件(组)作品42次获省以上新闻奖,其中获"中国新闻奖"4次,发表论文30余篇,获第五届"全国 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是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 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创新重大题材宣传取得显著成效,党报"第一主流媒体"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 代会的报道,被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称赞为近年来重大会议报道中"形式最新颖、报道最深入、影响最广泛"的一 次;

  ·2007年3月组织实施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办报质量、版式版容又上新台阶,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双双列国内省 级党报第一方阵。当年,中宣部"新闻阅评"先后5次对新华日报新闻宣传给予介绍和肯定。年底,省委书记梁保华亲临报社 提出表扬;

  ·推出"业务练兵三年计划",每年一个主题,采编人员全覆盖,通过打造"三深入"、"三贴近"的有效载体,加 强新闻队伍的思想业务作风建设,推进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有效扭转了党报机关化的办报作风。《新闻战线》专门 载文介绍了这一做法。

  周跃敏,1958年7月出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高级编辑,研究生学历。1982年南京师范学院新闻专业 本科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任记者,1985年下半年参与筹办扬子晚报,历任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经济部主任、编委、 副总编辑。2001年8月调任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党委委员。2006年6月起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

  1999年被选为江苏省"333工程"跨世纪学科带头人,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 002年获第五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2007年被确定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第8届江苏省政协委 员,第10届江苏省人大代表。

  周跃敏同志忠诚党的新闻事业,坚持党性原则,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业务精湛,作风严谨, 勇于创新,敬业奉献,是新闻界专家型人才。

  一、精心策划组织,提高党报宣传水平和办报质量

  从扬子晚报到新华日报后,周跃敏同志坚持不懈地推动党报新闻改革。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后,他提出"高度、贴近 、开放"的办报理念,于2007年3月推出新华日报新一轮改版,努力办一张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地位相适应的全国一流的 省级党报。江苏省委和广大读者对新华日报的改版成果给予充分肯定,中宣部当年就发出5期"新闻阅评"对改版后的新华日 报新闻宣传进行介绍。目前,新华日报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双双列全国省级党报第一方阵。

  重大题材宣传的创新取得新突破。周跃敏提出,党报重大题材宣传的创新难度较大,但越是有难度,就越有挑战性, 创新一旦取得突破,就具有样本意义。新华日报改版后,他将重大题材宣传的创新作为重中之重,精心策划。他组织指挥的江 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道,被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同志称赞为近年来重大会议报道中"形式最新颖、报道最深入、影响 最广泛"的一次。迎接十七大的宣传中,在他的倡议和组织下,新华日报与省内13家市级党报联手,同步推出"省市党报联 动喜迎十七大"大型系列报道。十七大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作为江苏代表参加江苏团讨论。他带领编委会一班人精心筹划,推 出每天一期的"聚集十七大"特刊,在省级党报中独树一帜。中宣部对新华日报重大题材宣传的创新给予充分肯定,仅在20 07年下半年就发出三期《新闻阅评》,分别介绍新华日报节能减排的报道、"省市党报联动喜迎十七大"的报道以及"从新 闻视角看十七大报告新表述"的报道。

  民生新闻的报道跃上新平台。周跃敏同志提出,党报不但要理直气壮抓民生新闻,更应占领民生新闻的制高点。在他 的倡导和组织下,新华日报民生新闻的报道无论是量还是质都得到了明显加强。从2007年3月起在A1版开辟了"百姓故 事"专栏,平均每周见报至少2-3次。重大题材报道注重从民生视角切入,围绕群众关注的热门话题加强新闻策划和政策解 读,体现了党报独特的视角和应有的高度。

  完善内容结构形成党报新优势。周跃敏任总编后,提出新华日报不但要巩固时政新闻、财经报道、政策解读等既有的 优势,还要通过增加文化的含量、强化思想的张力,让读者自觉自愿地把读党报的时间和场所从办公室、路途中,延伸进家庭 。新一轮改版,新华日报增设了每天一个版的"焦点新闻"和每周一个版的"讲坛"、"人文"、"网眼"三个专刊,完善了 报纸内容结构,提升了报纸品位,有些专刊已形成品牌效应。

  二、尽心尽力指导采编工作,深入扎实研究新闻业务

  周跃敏同志尽心尽力、兢兢业业地履行总编辑职责,除了坚持长期值夜班当好第一把关人外,在对日常采编工作的指 导上也付出大量心血。坚持每天上午11点和下午5点召集两次编委和各部门主任参加的采编工作会议,以保证编辑部的高效 运转。通过流程改革,加强了对稿件的组织调度和编辑整合的力度。他还创立了"隐身人"书面评报(投影)、部主任轮流评 报、同城媒体比较研究、兄弟省报动向研究、网上舆情分类研究、网上评报等一系列制度,在编辑部营造出研究业务的浓烈氛 围,年轻的记者编辑从中受益匪浅。

  他十分重视对记者采写工作的指导和帮助,经常性地为记者出谋划策,从新闻主题、报道视角到采访方式、写作技巧 ,一一细心点拨。几年来,由他出题、经他指导完成的新闻稿件,有不少在省级以上好新闻评选中获奖。2007年度新华日 报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有七成是在他的指导策划下采写完成的。

  周跃敏同志以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基础,在新闻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从事新闻工作26年,个人共有37件(组)作 品42次在省级以上好新闻评选中获奖,其中一等奖23次,二等奖19次,三等奖8次。个人撰写发表新闻论文30余篇。 《让创新之树常绿》、《党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发力点》、《党报理应占领民生新闻的制高点》等研究党报办报规律的论文 ,发表后在国内新闻界获得好评,前两篇分别获得中国新闻奖(论文类)二等奖。

  三、实施业务练兵三年计划,改变党报机关化办报作风

  就任新华日报副总编辑特别是担任总编辑后,周跃敏同志着力扭转党委机关报的机关化办报作风,打造一支充满活力 的党报采编队伍,从根本上提升党报的竞争力和影响力。2006年6月,他组织在新华日报编辑记者中进行大规模的"画像 "式的工作作风调查,引起极大震动和热烈反响。在组织编辑记者大讨论的基础上,周跃敏同志提出了业务练兵三年计划,即 连续三年每年围绕一个主题,推出一套方案,打造一个载体,扎实有效地推进思想业务作风建设。

  第一年2006年,新华日报以"角色互换"为载体,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业务练兵,包括三项内容:文字记者和摄 影记者角色互换、13个省辖市的驻站记者南北交流易地采访、部主任当半个月值班总编。第二年2007年,以建立记者基 层联系点为载体开展新一轮业务练兵活动。采写部门112名记者每人确定一个县(市、区)作为自己的联系点,全省106 个县(市、区)全覆盖。"来自记者联系点的报道"作为常设栏目,一年时间内刊登稿件200多篇。第三年2008年,新 华日报又开始打造新的业务练兵载体,即组织记者分期分批赴省外国外采访。以培养名记者名编辑为宗旨的申请开设个人专栏 的工作也在筹备之中。事迹及发力点,对党报更好地宣传构建和谐社会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迪意义。这篇论文在2006年 第11期《中国记者》发表后,引起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一些报刊资料和内部刊物转发了这篇论文。在2006年度第 17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该文获新闻论文二等奖。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