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让羌族文化几遭毁灭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06:2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田文生

  “‘5·12’汶川大地震让羌族文化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日前,在四川省召开的“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研讨论证会”上,专家呼吁,建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已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重要工作。

  “所谓‘言必称三代(指夏商周——记者注)’,夏商周构成了华夏人的基础,而羌族人与华夏人同时存在,羌族对中华民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羌族研究专家、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研究员李绍明接受本报专访时说,地震让羌族人遭受了灭顶之灾,必须立即着手恢复羌族人的家园。

  他说,据初步统计,地震中,30.6万羌族人有3万多人死亡。羌族文化中的有形文化和无形文化都遭到严重摧毁。部分羌族孤儿将不得不送到异文化环境中长大,也必然给羌文化的传承带来影响。

  “羌文化急需抢救、恢复和重建。”他说,重建羌族的本土优秀文化不等于用异质文化去重构,必须保留这个民族的记忆。那些受损的文物应遵循“整旧如旧”的原则修复,应尽力让羌族人按传统生活方式生活。

  他说,释比文化是羌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而今,整个羌族中真正意义上的释比不到20人,对此应该重视。而在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只有两人幸存,重建文化活动的组织架构已势在必行。

  四川省文化厅有关人士介绍说,羌族文化中,羌笛演奏及制作技艺、羌族瓦尔俄足节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羌族多声部民歌、口弦、羊皮鼓舞、博巴森根(一种民间舞蹈——记者注)、羌绣传统刺绣工艺、羌年、苏布士(羌年庆典——记者注)等入选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文化遗产遭受损失的具体情况还在统计和核实之中,但根据已经掌握的信息,已可确认羌族文化在地震中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四川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教授吴建国博士建议,羌族地区城镇化水平低,羌族文化博大精深,发展旅游是恢复羌族灾区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次大地震客观上也可能成为振兴羌族地区旅游的契机,可借鉴丽江发展的经验,高起点地、有全球视野地打造民族文化旅游精品。发展羌族地区旅游,最根本的是重建羌族人民的民族生活方式。

  据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高泽友介绍,“5·12”地震,不仅使羌族人失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还使千百年来形成的羌文化遭到严重破坏。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

  同时,此次地震中,北川知名的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等一批专家以及羌笛吹奏传人,还有文化工作者,也不幸遇难。由于羌民族没有文字,因此羌族语言、文化均靠口耳相传来传承。这些人的离世,无疑给羌族文化的抢救造成相当大的困难。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一个“抢救羌族文化”的行动已经在北川拉开。中国民族博物馆有关负责人日前赶到绵阳,专门调查羌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工作,同时,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高泽友与北川文管所、羌族民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等一道,正在全力为筹建中的“5·12”特大地震博物馆征集实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