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两会复谈拓展想象空间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18日11:36 新民周刊
两会复谈开启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开端,制度性的对话已经开始,两岸正在建立协商与互信的基础,未来过渡到政治谈判也可预期。 特约撰稿·贾葭 6月13日上午,中断往来近10年之久的海协会与海基会,在北京钓鱼台签署了《客运包机直航会谈纪要》与《大陆民众赴台观光协议》。陈云林与江丙坤在数百盏闪光灯的闪耀下,互相交换繁简字版本的两套文件,并举杯祝贺,会场立刻掌声如雷。 这个迟来的直航协议,此前在民进党执政时期,两岸已经借助“澳门模式”进行多次会谈,其细节与操作经过最近几年的节日包机,已经非常成熟。大陆民众赴台观光也经过国共平台进行过多次磋商。可以说,此次海峡“两会”的复谈,只不过是将这些早前的共识予以形式上的确立。 更为外界瞩目的则是,此次两会复谈,确立了“以官扮民”的全新模式。此次“陈江会”出现了“汪辜会谈”后15 年来层级最高、规模最大的谈判阵容。“陆委会”副主委与国台办常务副主任,以顾问或者专家的身份直接参与谈判。 “以官扮民”成为此次“两会”复谈的最大共识。未来两会还将因循这种模式继续下面的谈判。不论是北京还是台北的两岸问题专家,都对这种模式表示了高度评价。 一如外界预期,这十多年来,许多悬而不决的议题在此次复谈中迎刃而解。国民党重掌政权不满一个月的时间,两岸在议题上的突破超过此前的10年。不仅如此,双方在会谈中都提出了具备试探意味的政治性话题,这次复谈为以后的两岸关系大大拓展了想象空间。 风向球 “陆委会”在海基会赴北京协商行前3天,曾授权海基会,向对岸提议积极协商“两岸海域油气共同合作采勘”。江丙坤向陈云林提议,两岸两会今年内,应积极就“两岸海域油气共同合作采勘”、“两岸共同打击犯罪”、“扩大小三通人货往来事宜”、“推动两岸气候变迁和气象研究之交流与合作”进行商谈。 事实上早在5年前,台湾地区“中国石油公司”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海油)就签署《台潮石油合约》,在台湾海峡中线附近钻了第一口井,而被“陆委会”叫停超过6年的“南日岛盆地”合作探勘,有可能成为两岸探勘的第一个试金石。 海协会在会谈中提出互设办事处的提议,江丙坤表示还需“陆委会”授权才能谈。由于开发油气与互设办事处涉及“ 主权争议”,岛内对此极为关心。因为目前两岸的共识是先易后难,先经后政,这些议题的提出显得颇为大胆,但也是两岸互相探测风向的正常举动。 两会揭开两岸新页,开始实质性接触,其历史意义不可谓不大。1999年“两国论”出台后,两岸关系即进入冰封期。这9年来,海峡两岸与国际环境均发生极为重要的变化,此次的“陈江会谈”与当年的“汪辜会谈”已不可同日而语。相较而言,前者较后者走得更快更远。由于两岸“搁置争议,共创双赢”的共识,才有柳暗花明的今日。 《中国时报》的资深两岸记者王铭义认为,两会的“会前会”上,台湾媒体追问海基会相关议程与行程而不可得,而在国台办向媒体公布的采访指南中,却写得一清二楚。如果把这场两岸复谈比作一场大戏,演出剧本与戏码,甚至舞台的设计、剧情的规划,基本都是由北京主导的。 台北充满期待 6月9日上午,马英九在接见江丙坤及协商代表团成员时,一再强调两会复谈的重大意义,对谈判团队的北京之行充满期待。6月13日金门预定进行“联信操演”,考虑到北京两会复谈在这一天确定共识、达成协议,也被延期举行。 江丙坤带着马英九的政见承诺,要兑现“开放周末包机和陆客赴台、货运包机”等三项重要议题,最终只签署两项。江丙坤背负马英九“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期待,岛内的绿营人士还在不断抨击,压力巨大可想而知。 近年来国民党与共产党互动良好,台湾媒体与学者当初普遍认为,两岸事前协商,包括周末包机和陆客来台两项议题应该可以达成目标。 国民党上任后百废待举,在提振台湾经济这一目标上希望早日收效,北上和西进成为最便捷的办法。这也引来反对派对“国民党能否保证台湾主体性”发生质疑。事实上,这种质疑无时无之。 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体制基本稳定,但因为有台海问题的存在,岛内意识形态分化严重。与大陆的合作兹事体大,需要凝聚岛内民众共识,这是新上台的国民党政府亟需重视的问题。虽然马英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扩大共识基础,但是在两党政治下,从分化到共识,绝非朝夕之功。 此次复谈,两会恢复了制度化协商渠道,不但可以改变陈水扁执政8年来冰封的两岸关系,也可以重新建立大陆与台湾的长远合作关系。台湾不仅能充分利用大陆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振兴经济,也有利于改变台湾的孤立状态。 马英九的另一个如意算盘是,美台关系在过去几年中几乎被破坏殆尽,美国对国民党也一向有所保留。两岸间如能和平以待,有助于提升美台关系,并继而以此平衡两岸关系。 避不过的议题 李登辉时代的“国安会”副秘书长张荣丰分析,此次“陈江会谈”与“汪辜会谈”在性质上是不一样的。他指出,“ 汪辜会”没那么复杂,其实只是两岸于1949年长期对立后,终于要见上一面,很多是“营造气氛”的,但“陈江会”不一样,有实质内容,所以是“硬碰硬”。 就两岸未来合作的细节而言,的确会遇到很多“硬碰硬”的难题。就台湾方面而言,国共平台、“陆委会”、海基会之间,复杂关系与利益纠葛亦是隐性的负面因素。许多涉及“主权争议”的话题,在不久后就会出现,比如陈云林9月赴台访问,就会谈到“互设办事处”的问题。 此次复谈已经提及到的“共同开发油气”,即面临着“主权争议”,即便客运包机的航线,也得共同面对国际航约的规范。刚刚发生的台湾渔船事件,台方已召回驻日代表。这种“外交共存”问题,不是一句“解决国际空间”就可轻易化解的。牵一发则动全身,可以预料到的是,在先易后难的两岸谈判中,“主权争议”将在各个领域出现,“搁置争议”需要政治智慧。 与此同时,民进党也没忘记继续掣肘“陈江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赖清德、民进党“立委”等多人再次拿大陆的导弹部署大做文章,将陈江会与过去边打边谈的“国共和谈”扯到一起,制造悲情话语,试图在台湾岛内发酵相关议题。 两会复谈开启了一个极为难得的开端,制度性的对话已经开始,两岸正在建立协商与互信的基础,未来过渡到政治谈判也可预期。有学者认为,正因如此,才更需两岸的政治家们,各自先面对内部的深层问题与隐患,评估其对两岸发展的影响,再周详考量化解争议之坦途。两岸要更加稳定地展开合作与谈判,就需要共同营造坚实的政治与制度基础。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