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岐山在中美经济对话期间为华尔街日报撰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04:00 南方都市报

  中国国家领导人很少在外国媒体上发表文章,而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却形成了撰文的“惯例”。前副总理吴仪两次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给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这次副总理王岐山不仅给《华尔街日报》撰文,还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

  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专家认为,这显示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更为娴熟的手段和思维方式,而境外传媒人士表示,很高兴也很欢迎中国的决策者利用外国媒体发表观点。

   利用“第三方”展示观点

  继吴仪在前两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给美国《华尔街日报》撰文之后,参加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特别代表、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也于17日为该报撰文《中国的知识产权战略》。

  中国国家领导人很少在外国媒体上发表文章,而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期间,却形成了撰文的“惯例”。这次王岐山更是为两家外国媒体撰文,除了《华尔街日报》,16日他还在英国《金融时报》发表署名文章《中美节能合作将是双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庆四副教授认为,把中国政府对于中美双方的一些重要的经济、金融关系的立场和观点发表在更加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的媒体上,避免双方媒体立场的偏见,显现出中国领导人在处理国际问题及与他国关系问题上更为娴熟的手段和思维方式。

  领导人撰文增强可信度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敏谦教授说,过去我国做了有很多事情,但宣传得少,力度不够,现在中国已经认识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由国务院副总理在外国媒体上发表文章,介绍有关情况。国务院副总理这个身份,会使得文章可信度高,这也符合西方民众把媒体报道作为观察一个国家重要渠道的习惯。同时中国的主动宣传,也是表达希望积极改善关系的一种方式。

  除了《华尔街日报》,这次王岐山还选择了另外一家英国媒体,张敏谦解释,这是因为中美战略对话整个世界都关注,也涉及到欧洲这一块。

  中国应主动利用外媒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吴仪在美国非常有影响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第一篇文章时,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客座教授比得·博特利尔就给予评价:“我很高兴她这样做了。我觉得中国的体制没有充分利用美国的媒体来解释他们的看法和立场。在美国报纸和杂志上发表的对中国的批评通常都没有得到回应。中国官员、学者应多利用唾手可得的美国媒体。”博特利尔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中国贸易问题研究的美国专家。

  《华尔街日报》亚太版的评论主编祈曼丽接受本报邮件采访时说,王岐山的文章是由中国外交部与《华尔街日报》接洽,希望发表的。他们去年也曾两次刊发过吴仪的文章,也都是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前夕。祈曼丽认为,中国决策者、商业人士、学者和记者开始在外国媒体上发表观点很重要,她对此表示鼓励和欢迎。

  祈曼丽还透露,王岐山文章发表后反响比较好,《华尔街日报》在意见版收到了读者回应,有的读者在华尔街日报网发帖,有的直接给他们写信。

  本报记者 虞伟 实习生 谢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