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重建我们的精神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13:54 《小康》杂志

  重建我们的精神生活

  已经很久很久了,我们没有这样团结过。

  举国上下,共赴国难。成千上万的人们进入灾区,数百亿的捐款金额刷新纪录,迅速地,自发的,从公众人物到普通民众,从城市到农村。

  残垣中,人性的光辉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有位学者这样说道,这几年,我们谈论了太多的“世风日下”问题。有一句流传甚广的话,叫做“形势大好,人心大坏”,意思是说,中国经济发展了,人们变富了,但人心却变坏了、自私了。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幅景象:“形势大坏,人心大好”。在突如其来的苦难面前,太多的人们表现出人心的善良和卓越。

  过去的日子,本以为教师的职业不再神圣,师生关系被世俗化了;本以为医生的心灵不再高尚,医患关系被世俗化了,本以为警察的形象不再崇高,警民关系被世俗化了……师德,医德,警德,等等等等,人们的德行被践踏,被摧毁,被扭曲了。然而,在这次大灾难之中,各行各业都遵从了职业的天性,书写了人类的大爱。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这个国家的每一个人,善良与温情从内心的最深处被唤醒,那是一次道德的拯救和心灵的洗礼。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在没有法律管辖的地带,德性进驻了我们的精神生活:对生命更加敬畏,对爱更加慷慨,对责任更加勇于担待。人与人之间以关爱和温情维系,你我他之间共同坚守着人类文明的价值底线。

  有人说,那本就是我们所应该拥有的,不错,这原本应该是一种普世性的人文追求。然而,那也是在我们的社会中长期缺位的。确实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信仰缺失,道德失范,底线屡屡被突破。

  灾难让我们摆脱了原有的社会惯性,使得我们的精神家园和伦理秩序得以重新复苏和构筑。我们可以而且应做的是珍惜和发扬,使之成为社会的常态。

  曾亲历过伊斯坦布尔大地震的著名作家帕慕克说,当他在废墟中穿行,他感受到的是一种坚韧深沉的精神力量。在苦难和死亡之间,这种力量能引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顽强迅速地摆脱灾难,在废墟之上傲然挺立。

  我们做到了。

  这个国家原来可以这样!

  这是全世界没有料想到的。

  我们国家其实原来这样!

  这是我们自己所没有料想到的。

  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抗震救灾能力,也考验着我们的制度和人性,我们期待着更加持久和深刻的制度的改革与文明的进步,而重建我们的精神生活是我们已经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我们也知道,历史有着强大的惯性。我们需要克服这种可怕的惯性,需要与遗忘作战,需要与强大的社会惰性作战。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