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废墟上的新绿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0日14:24 《小康》杂志

  这是废墟上的一道生命景致:青青草根,生生不息,为遍地创痍披上郁郁葱葱的嫩绿。

  有人说,今年是中国的“志愿者元年”;有人说,这是中国志愿者首次集中亮相;还有人说,这是中国建设公民社会的标志之一。民间公益力量以及其所能产生的巨大功用,在一次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面前,给了人们一次全面审读的机会。

  最多的一天,他接到560个电话……

  张国远是攀枝花市东区志愿者协会的秘书长,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地震中断了会议。

  成都方向电话不通,地震信息陆续传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小时内飞到灾区……这一切,让与会的众多NGO负责人们感到了严峻和紧张,“我们是不是能为灾区做些什么?”大家不约而同地问着。

  5月13日一早,张国远辗转回到了成都。当天上午,57家NGO联合做出反应——发挥民间组织力量,共同支援灾区,关注灾后重建。

  5月14日,包括自然之友、绿色家园、NGO发展交流网、多背一公斤、震旦纪等在内的30家NGO组建了四川地区救灾联合办公室,张国远被推举为办公室的总负责人。

  “联合是首次,老实说,我们几乎对救灾的管理没有任何经验,大家领域不同,如果单干作用不大,但是结合起来,应该可以做些事情。” “多背一公斤”的负责人安猪说。

  更多的志愿者和民间组织闻声而来。“电话几乎被打爆了。”张国远说最多的一天他接到了560个电话,而川办的规模也由30家增至100多家。

  “我们的定位是对政府救灾的补充,关注细节。”张国远疲惫地抽着烟,眼睛里满是血丝。

  志愿者的热情呼应让张国远既欣慰又无奈。“大家反应都非常快,但是有点乱。”

  在张国远眼里,帮忙不添乱、不增压才是救援的前提和目的。

  14天了,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亲人

  “把物资亲手送到灾民手里。” 5月23日晚上9点,香港乐施会成员薛金铃押运10吨食用油抵达安县秀水镇。当她要求根据原则把物资直接分到灾民手上时,秀水镇的镇委书记董键面露难色。“经常这样。一般来说,政府、民间社团或者私人的救援物资,都是交到镇政府手上,由镇政府发放到各村,但是这又存在很多缺陷,我们只好不断地协调。”薛金铃无奈地表示。

  这个时候,由王燕宾带队的物资车队也赶到了绵竹广济镇中新村。黑暗里,车灯显得格外亮,村民们高兴地鼓掌欢呼。天色太晚,没办法进行物资派送,王燕宾只好把物资先卸到村里临时搭建的仓库里。

  “物资一定要亲手发放到村民手里,我们还会再来的。”临走时,他反复和村干部强调着。

  5月25日早8点,《小康》记者随王燕宾的车队再次前往中新村。

  车队沿着仅容一车行驶的路行进。一路上到处都是倒塌的房子,断壁残垣间醒目的红橙色、绿色的标语是新帖的:“救援是暂时的,生产自救才是根本的。”

  两旁都是农地,一些村民正在抢收。没有路了,车子进不去。“那走进去吧,一定要进去村民那里。”廖洪涛说,他是乐施会中国部总监。

  狭窄、泥泞、到处坑坑洼洼,大家小心翼翼地一个跟着一个往里走。随着不断深入,到处是满眼的凄凉。

  11点半,不远处出现了很多村民,原来是进入到了中新村17组的聚集地。欢呼、鼓掌,朴实的村民们满是期盼的眼神非常炙热。一些女人围过来,哭了起来。

  “看到你们真的像看到亲人一样。”王明分说,她之前很少哭,这一次再也忍不住了,因为从地震后这是他们第一次见到外面的人。难以想象,中新村17组地处村子里最偏僻的地方,这里的162个村民在地震后就陷入了“孤岛”般的生活。

  “我们是香港乐施会,很多香港同胞跟大家的心在一起,很惦念你们,他们委托我们带着这些物资来看你们,亲自发到你们手上,希望你们能够坚强,更好地生活……”廖洪涛严肃地说着。

  此时,女人们还在哭,张朝兰眼睛看向离救灾点不太远的一片废墟,哭得更伤心。她拉着《小康》记者来到这片废墟上,瓦砾间一些家具随处可见,床头上的枕头被压在一块石板下,唯一还立着的是个门框,上面贴着年画,还很新,“今年过年才贴的,没想到……”

  张朝兰站在了废墟上,哭得像个孩子。“这是厨房,那是卧室,这是孩子住的屋子……”她张望着原来美好的家,不断地指给《小康》记者看。

  这原本是5间大瓦房,新建没几年,全家11口人就住在这里。如今,他们挤在废墟旁用破布和竹竿临时搭起的帐篷里。

  杨思静也哭了起来,“全没了,什么都没拿出来。”祖祖辈辈居住的地方没想到一瞬间就变成了废墟,村民们不愿却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这个时候,每一家派出的代表正在发放点领取物资,领了一床被,一桶油都要一一记录,按手印,发放工作有秩序地进行着。

  “之前也有人送物资,但是就放在了镇里,还有的放在了村外的公路上。从来没有人真正走进来送到我们手里。太感谢了!”马定云眼睛红红的,这个年过半百的男人,满含的泪水顷刻间滑了下来。

  受灾群众看到了震后的第一场电影

  汉旺镇武都村十四组的村民们自发聚集在新九公路一旁的空地上,为近来与他们越来越熟络的一群志愿者搭建一个崭新的办公室。这里,是汉旺镇政府划给“NGO备灾中心”的办公场所。

  绵竹市汉旺镇武都村是NGO备灾中心试图在灾后群众安置和灾区重建方面展开探索的据点。据张国远介绍,汉旺镇是本次5.12地震重灾区之一,原有居民2万多人,有8个行政村(乡)。在6月25日前,将有3万名左右来自此次汶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为严重的天池乡、清平乡的村民,迁移到汉旺、武都等地,在搭建好的过渡性安置板房里,开始新的生活。

  “在运送物资的过程中,我们就开始考察各个受灾区安置点的规划,一直在思考,紧急救援阶段结束之后,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张国远甚至已经从原来单位辞职,全职投入这件事情。

  据灾区居民反映,灾后20来天,一直没有恢复电力供应,每天晚上7-8点就只有上床睡觉,帐篷区也没有其他的活动设施,灾民生活枯燥,情绪压抑,有的开始以饮酒来消磨时间。孩子们也很无聊,有的还沉浸在失去同伴的悲痛中。根据这个情况,6月1日,备灾中心和当地灾民商议决定建立“公共活动空间”,当天开始搭建帐篷。

  6月2日,NGO备灾中心和他们的首批志愿者,从成都买了一台5000瓦的汽油发电机、两桶20升的汽油,一路颠簸着带进了他们驻扎的大本营。晚上,久违的灯光在这里亮了起来,受灾群众还看到了地震之后的第一场电影——周杰伦的《大灌篮》。

  提供一个安置区娱乐文化中心,显然不是张国远们的终极目标,他们更希望能够在机构运作不断成熟的情况下,吸引负责环境治理、幼儿教育等专业领域的NGO加盟,共同实现灾后重建社区综合服务功能的配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不支持Flash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