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评书蹦出流行词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4日02:56 新京报

  

北京评书蹦出流行词
6月21日下午,连丽如在位于宣武文化馆内的宣南书馆说评书。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非遗寻迹1 北京评书

  从清初开创,如今北京评书已走过四个时期———开创、奠基、兴盛到拓新。与其他传统评书相比,北京评书的表演形式,早期为一人坐在桌子后面,以折扇和醒木为道具,身着长衫。至上世纪中叶,渐渐变成站立说演,衣着也不再固定。而今,北京评书也逐步融入现代的语言和表演形式。

  上周六下午2时,宣南书馆。

  连丽如一出场,即博得满堂喝彩:一身中式对襟衫,虽两鬓斑白,却中气十足。

  台下,280个座位上大部分是年轻人,他们脖子上挂着mp3,喝着茶、嗑着瓜子,等着开始。

  三场书目,一般由连丽如的义子李菁打头阵,开场先说《康熙私访》、王玥波再来段《隋唐》,最后是连先生的《东汉》。

  当天因李菁拍戏,三场变两场,却并未影响前来听书的观众:王玥波和连先生妙语连珠,让书馆充满笑声。

  “说《隋唐》前,先说李菁,他今儿实在来不了,要去拍戏,还是和女主角的对手戏,您说他会放弃这好事?”王玥波稍稍顿了顿,抖了个小包袱,“当然不会,搁我我也去,大伙理解理解吧。”

  台下顿时爆发出哄堂大笑。年已66岁的连丽如,也能时常蹦出一些流行词汇,“这彪形大汉带着‘粉丝’团直奔法场……”

  古老的评书与流行话题以一种很调侃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用连丽如的话说,评书也要生存,也要与时俱进。

  连丽如说,书馆和弟子的基本功是评书传承的基础,能留下更多的年轻观众,才是评书发展的重点。

  “得先了解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如上网看新闻,去星巴克喝咖啡,再把评书和现在的话题结合起来,这样年轻观众也就慢慢多了。我想,只要演员认真,努力,评书总有火起来的一天。”

  在连丽如父亲连阔如那个年代,北京有100多个书馆,到了连丽如说书时,还有40多个,可现在书馆难觅。

  连丽如说,现场说书和电视广播里就是不一样,用她的话说就是满堂精气神儿,观众只要进来,她就能把他给说住。

  这么多年来,连丽如先后在国内外开过14个书馆。但都因种种原因关了门。

  在非遗申请过程中,宣武文化馆无偿提供演出场地,让连丽如感觉“机会终于来了”:北京评书结束了以往“游击战”的生存窘境。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