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茶叶之乡走出低价迷局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5日14:19 央视《致富经》
央视《致富经》2008年6月24日播出:茶叶之乡走出低价迷局,以下为节目内容。 2008年4月29日,是广西省凌云县第四届凌云茶文化旅游节开幕的日子。平日里宁静的茶山迎来了一批批的客人。与此同时,在小城的茶馆里,也是一番热闹的景象。 茶客:“当地人请我们喝这个茶。” 茶客:“这个茶有一种板栗香,板栗的香味。” 高山云雾出好茶,凌云县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麓,茶叶种植有上千年的历史。凌云茶因其叶背长满白毛而得名白毫茶,是我国目前唯一能生产加工红茶、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等六大类茶业产品的茶树品种。但是好茶却卖不上好价,长期以来凌云的茶叶市场上以低档茶为主。 茶叶批发市场 罗未英:“那个时候什么价钱都有,低档的,10几元,20几元。” 茶叶卖不上高价,很多人认为问题出在茶叶加工环节。2006年全县共有118家茶叶加工厂,但是普遍存在厂房破旧,设备落后,卫生状况差等问题。 凌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蒙文:“95%的都是小作坊,家庭作坊式,人员都两三个人。” 将采下来的鲜叶经过晾晒,刨青,再经过一定程序进行简单加工,就是茶叶初制。当时大多数的茶叶加工厂做的就是这种简单加工。很多加工厂主就是茶叶种植户,自己并不具备炒茶的技术,花几千元买台炒茶机就在自家后院开始制茶了。 黄大雄:“卖的都是低端市场,也就是说,严格说它不是产品,它只能是半成品之类的,不是成品。” 为了提高茶叶品质和附加值,2006年由凌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牵头开始对全县范围内的茶叶加工厂进行整治,并根据国家规定的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要求制订了一系列标准。 凌云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蒙文:“比如说咱们说的厂房面积呀,要大于设备占地面积的8倍,还有咱们从鲜叶到加工成成品的话呢,不能同一个门。” 当时很多茶叶加工厂的厂房仅仅百十个平米,设备也比较简陋,远远达不到新标准的要求。规定一出,很多茶厂都关门不干了。 凌云县加尤镇加尤村 唐上乐:“那些小厂就全部停了,不给生产了,生产出来那个质量不好。” 黎春周是加尤村的村民,他的茶叶加工厂已经做了三年,看到县里出台的新标准,他也想扩大厂房,却苦于没有资金。 凌云县加尤镇加尤村 黎春周:“将近30万才能做一个厂。肯定要有困难下来了,因为当时自己因为手里面这个资金还是很紧缺的。” 就在黎春周一筹莫展,也打算关门的时候,他接到了姐夫唐上福的电话。 凌云县加尤镇加尤村 唐上福:“大家联合起来,我们把各方面的证呀,证件全部办好,以后要来检查了我们都比较好一点。” 唐上福也有一个茶叶加工厂,与黎春周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加上两人是亲戚,彼此比较信任,便寻思联合起来,共同投资,重建新厂。 2007年年初,黎春周和唐上福加上另外两个亲戚,四个人共同投资30多万元新建了一家400多平米的厂房。 记者:“这个就是新的加工车间是吗?” 黎春周:“对” 记者:“现在没有在做加工吗?” 黎春周:“现在茶叶昨天晚上收购的基本上做完了,今天现在还没有开始收。空间大一点,放的鲜叶不受那些来压,挤压。” 原来黎春周的厂房不足100平方米,摊青、加工、烘干、和成品库都混在一起,现在有了足够大的空间,整个加工流程也规范了很多。而且,他们还淘汰了原来所有的设备。 黎春周:“我们在设备上改得先进一点的设备的话,可能加工出来的各方面它比较要优越一些。”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