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物抢救队震后首次进入北川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07:31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昨日早上8时,第一支由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志愿者组成的7人文物抢救队,地震后首次进入北川县城,抢救禹羌文化遗产。经过5个小时的搜寻,300多件记录北川禹羌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书籍、档案材料、书画作品和音像资料被找到并搬运出来。同时,抢救队还对地震遗迹进行了拍照和实物收集,这些物品将在即将建成的北川地震博物馆中展出。 现状揪心 博物馆文物全部被埋 幸存文献处境危险 北川羌族自治县羌族民俗博物馆馆长、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高泽友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他和同事多次前往北川县城,调查发现地震导致博物馆文物全部被埋,同时被埋的还有大量文献资料和音像资料。不过,县城内还有少部分红军时期的文物和禹羌文化的文献资料幸存了下来,其中大部分文献资料就保存在已经成了危楼的文物管理所办公室。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负责文物整理的工作人员祝小华说,有两本记录博物馆所有文物和图片的档案,以及记录北川不可移动文物图文的档案最为珍贵,里面记录的许多文物、建筑和民俗物品都已经在地震中损毁,这些资料是唯一的记录。抢救工作迫在眉睫。 收集地震遗迹 准备建地震博物馆 镜头记录 在昨天的文物抢救现场,高泽友是最忙的。在整理完文献资料后,他冲到了县城街头,抓紧时间收集地震遗迹,为今后的地震博物馆准备资料。 街道路牌、门牌号、店面招牌、断裂的公路、坍塌的楼房、地震期间墙上贴的公告、正在进行消毒的防疫人员……都是他记录的内容。当得知一条街上有一辆婴儿车,车上还有一张妈妈抱宝宝的照片时,他第一时间赶了过去。在拍照和记录收集时间、地点后,他将婴儿车和照片带上。“这件物品以后将进入地震博物馆,它记录着北川人民过去的幸福时光和地震给我们带来的灾难,激励人们重建美好的家园。”高泽友说。 现场抢救 老师遇难后 学生传承禹羌文化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和北川文物管理所仓库均处于老县城,在这次地震中被完全掩埋。而文物管理所办公室位于新县城的行政服务中心楼上,虽然没有完全坍塌,但整幢建筑结构已经遭到严重破坏。 昨日上午9时许,记者随文物抢救队赶到文物管理所办公室,看到办公室内散落着大量书籍、光碟和档案文件资料,成卷的书画作品躺在地上,上面全是灰尘和污迹,部分物品已经破损,不少书籍被雨水淋湿。“这几乎是我们全部的家当了。”高泽友看着仅存的资料感叹。 祝小华一走进自己的办公室,就满地寻找那两份自己最牵挂的文物档案。“太好了,它们都在。”当她捧着《一九八七年北川文物普查调查表》和《博物馆藏品总登记账》翻看时,脸上终于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面对这些“劫后余生”的文献资料,参与整理的抢救队员们小心地用布擦去光盘上的尘土,将卷曲的书画作品一一整理整齐,将凌乱的文件档案一一仔细查看、分类。 在禹羌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办公室,谢兴鹏的学生尧一三正在默默地整理老师的遗物。“老师一直从事禹羌文化的研究。遇难前,他正在博物馆那边,和禹风诗会的全体人员开研讨会。”尧一三说,“老师留下的部分资料和遗物将进入重建的禹羌民俗博物馆,以纪念他对禹羌文化作出的贡献。”记者了解到,尧一三已经接手了老师的工作,继续为宣传禹羌文化作贡献。 搜寻5小时 300件资料成功转移 在清理现场时,工作人员还是遗憾地发现,部分珍贵资料已经丢失。其中最珍贵的是今年刚刚统计并一一拍照的文物资料,地震前才整理出来存在电脑里,但现在电脑主机已经成了空壳。 昨日下午2时许,抢救人员清理完了办公室,确认300多件珍贵的文献资料必须立即转移。5名搬运人员背着沉重的文物资料,离开了北川县城。“我们将在最近两天把其余书籍也搬运出去。” 因经费紧张,目前抢救文物的费用还是高泽友自己掏钱的。 兵分两路 调查收集文化遗产情况 “我决定将我们的人分成两个组,一组负责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另外一组尽快前往各个乡镇调查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损失情况,以及文化传承人、受传人的情况。”高泽友说,“这些工作必须尽快开展。” 不过记者了解到,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和北川文物管理所总共才4个人。“4个人确实不够,但我们还是要尽力,使文化遗产多保存一点。”本报记者 陈刚 摄影 李杨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