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技术的传承困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11:46 三联生活周刊

  “全国大多数省市的地震救援队都设置在消防部队中。”四川消防总队政委仲健说,“我们拥有专业的救援人员和装备,因此最艰难的生命救援任务往往由消防部队完成。”此次地震,全国共派出消防官兵13434名,从瓦砾堆中救出8335人,1721人生还。其中四川消防救出6319人,生还者1300人。四川消防总队的高级工程师李国辉表示,我国的消防队员基本上是现役军人,消防救援技术更多要依靠经验的积累,如何应对他们复员或转业之后造成的战斗力流失,是我们灾后亟须反思的问题。

  ◎陈超

  地震发生后1小时,四川消防总队得知震中位置后马上派出首批约60人的突击队前往汶川救援。仲健看着地图上9个地区的支队或大队联系不上,通讯中断的地带沿“东北—西南”走向长达数百公里,“我当时就感到这些地区凶多吉少”。

  各地的灾情接踵而至,仲健不断指挥部队奔赴不同的受灾地区,“然而灾情远比我们想象得严重,消防部队这样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仍然是杯水车薪。整个救援共调动总队部队4500人,已经达到我们调兵的极限”。成都支队将800多名队员全部投入都江堰,然而当地需要救援的地点多达150处,“我们的兵力不足,不得已只能选择人口集中的学校和医院等地展开救援。为了突出重点,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在需要救援的150个地点中,指挥部只能选择76个展开工作,“因为消防部队具有专业的救援装备和技能,一些高难度的救援任务只有依靠消防部队,这次地震点多面广,更使我们的兵力分配捉襟见肘”。

  “我们在映秀只救了41个人,但全都是埋在废墟深处,需要消防的专业人员和设备才能实施救援的。每救出一名被困者都至少需要3个小时,有的长达两三天。面对这样的施救难度,非专业人员是无法处理的。”四川消防总队战训处副处长谢百洋说。

  地震产生的复杂情况导致很多人被困,地震当天13名游客被困在都江堰索道上。由于山体滑坡,索道两端的地基已经松动,李国辉带着消防战士连夜赶到索道下方的公路。“上山索道呈一定的角度,游客分别困在30米到60米的不同高度。”李国辉立刻制定救援方案,十几名消防队员系好安全带,从索道中部的支撑架爬上去。几名队员在身后拉着安全绳,一名队员匍匐前行到缆车上,给位置较低的游客挂上缓降器,利用游客自身的重量缓缓落到地面。而位置更高的游客不能使用缓降器,只能给他们系上安全绳,几名队员拉着他们缓缓下落。地震当晚,成功救出13名被困游客,包括11名台胞。

  “这只是地震救援的一个特例,更多的救援是在废墟中展开。”李国辉介绍,房屋垮塌之后的救援不能盲动,除了在浅表的受伤人员可以徒手或用简单工具救出之外,埋在深层的被困者救援不仅需要专业的设备,更需要经验和技术。

  进入灾区现场,消防队员首先要对情况做出判断,由当地人引导至学校、医院、工厂等人员集中的地点。接下来就要搜寻生命迹象,最直接的是喊话,如果有人回应就要判断被埋者的准确位置,无人回应就要运用搜救犬、生命探测仪来确定是否有生命存活。库玛蛇眼探测仪的前端可以弯曲,用于伸进地下深处的缝隙中观测是否有人被困,如果确定有人而不知是否仍然活着,也可以用雷达生命探测仪检测生命迹象。

  同时另外一组人员需要对整个废墟进行侦查,找到主要的支撑点,检查周围是否有松土。“结合这些侦查状况才能做出救援方案,否则一旦破坏废墟的支撑点,造成再次坍塌,不仅造成被困者的二次伤害,还给救援人员带来生命危险。”

  对于埋在浅层的被困者,消防队员要把覆盖在上边的建筑残骸清理掉。较完整的大型残块可以利用吊车,或者使用专业的风镐,利用强大的气压将水泥砸成小块,便于搬运,遇到钢筋还要使用金属切割器。如果被困者埋得较深,特别是施救难度最大的垂直坍塌建筑下,就需要设计一条进入线路,锯出一条通道。谢百洋说,“废墟下的情况非常复杂,有时为了绕开支撑点,不得不沿曲线前进”。锯出救援通道后,消防救援人员要沿通道爬进去,“这时其实非常危险,一旦有余震造成坍塌,我们的人就完了,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开挖救援通道之后,消防队员要密切关注废墟的几个支撑点。由于被困者往往有肢体被压住,救援者这时还要用液压顶杆和气囊,向上顶起废墟的残骸。

  “我们救援的指导思想其实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救援中是以救生为主,为了尽快救出被困者,往往较少顾及保全被困者的肢体。引进多种先进的救援设备之后,近几年,我们的救援理念发生了很大改变,先后和省卫生厅、省急救中心、各市州急救中心对一线救援消防官兵进行基本的医疗救护知识培训,多方面、多角度为被困者的着想。例如在救援过程中我们要不停地喷水,以防扬起的粉尘给被困者造成伤害。同时尽可能保全被困者的肢体健康,在施救过程中还要给被困者做心理辅导。这种高难度的施救过程持续时间较长,我们必须鼓励被困者坚持下去。”李国辉说。

  “其他部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是‘养兵千日用兵千日’。”仲健对记者说,消防队员几乎天天都有机会面对真正的战场,随着消防救援的发展,新的设备、训练方法不断被采用,救援理念也在不断发展。救援的重要原则之一是“人与装备的最佳结合”,在采用大量的先进救援装备之后,如何更好发挥这些设备的作用就成了关键所在。谢百洋说,一个特勤队的装备操作有4000~7000项,这些设备的操作靠死记硬背都没有用,只有在实战中积累经验,大约5到10年才能培养出一个优秀的特勤队员。

  “消防救援尤其是特勤救援绝不是简单的体力活,一个合格的消防队员应该掌握相关的建筑知识、物理化学知识以及很强的应急能力,消防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科学。”李国辉说。因此,对消防队员的救援能力就提出很高的要求。在这次地震救援中,消防的专业救援发挥了巨大作用。

  在发达国家,消防人员占居住人口的比例是千分之一,发展中国家这一数字是万分之二到万分之五,我国的平均水平是万分之零点九,即使考虑到城市化水平的差异,我国城市中这一比例也只有万分之二,刚刚达到发展中国家的下限。除了绝对数量上的不足,更令人担忧的是技术人才难以保留。我国的消防员由公安现役军人担任,同时结合政府、企业消防工作人员以及一些义务消防员。我国和国外消防体系最大的差异在于专业消防队员的服役期不同。

  在我国,一名消防战士在入伍后首先要经过3个月的新兵训练,分配到连队之后需要半年多的时间熟悉辖区情况和消防器材,以及基本的技术训练。然后才能编制到战斗班从事辅助工作,在此期间通过一次次的抢险熟悉设备的使用、战术的布置以及相关的各种救援知识。然而到第二年底,部分士兵就面临复员的问题,有的考进军校提干,剩下的努力升级到士官,但士官名额有限,特别是中高级士官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第二年之后,掌握一定消防技术的士兵开始逐渐退伍。一部分人进入政府、企业的专职消防队,极大地充实了民间消防力量,但对于专业的公安消防救援来说是技术、经验上的流失。技术人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防救援。

  谢百洋说,这次救援过程中,年轻的消防战士都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一开始执行任务全部是跑步前进,前期的任务都是在运动中完成的,很容易导致体力迅速下降。而成熟的救援人员懂得合理分配体力。“‘9·11’事件中,美国的消防队员爬楼时都是采用不疾不徐的速度,并不是他们不着急,而是他们清楚地知道,越深入爬行越困难,必须保存足够的体力,这就是成熟消防队员的表现。因此,国外的消防队员年龄大多在30到45岁之间。”这次消防部队投入的兵力中,全体战士中大约有一半士官,李国辉说,“如果参战士兵全部是士官的话,将极大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地震之后,消防部队在救援工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如何将地震救援中积累的宝贵技术、经验留在部队,是他们震后面临的一个新问题。

  “作为指挥员,如果要我说在这次地震中还有什么遗憾的话,就是没有更多的装备和更多具有专业技能的士兵。要不然我们还可以救出更多的人。”仲健说。-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