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分析中国地震预测现状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6日21:51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6月26日电(记者 邹声文、张景勇、周婷玉)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测?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此看法不一。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所长、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南北带地震构造研究组组长张培震26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专题讲座时表示:“在认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下,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一般10年以上)相对可靠,但不是百分之百准确;短临预报非常困难,但不是绝对不可能。” 中国地震局资深地震预报专家张国民研究员的总结则是:“在充分和合理地应用现有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在某些有利条件下,对某种类型的地震,有可能做出一定程度的预报。”张培震认为,这样的总结比较实事求是,这就是中国地震预报的现状。 张培震说,当前的科学技术虽然突飞猛进,但仍然是“上天容易入地难”。人们还不能对地震孕育发生的10-20公里深处进行直接观测,设在地表的间接观测也十分稀疏。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大地震的“非频发性”;地震物理过程的复杂性等是地震预测的主要困难所在。 张培震说,大地震重复发生的时间很长,对大陆内部的断裂而言往往是上千年到数千年,远远大于人类的寿命和仪器记录地震的时间,这就限制了对地震发生规律的经验总结。地震是在极其复杂的地质结构中孕育发生的,它的过程是高度非线性的、极为复杂的物理过程,人类迄今为止对这一过程的了解很少。这些困难都极大地影响到地震预测预报的准确性。 美国科学家们曾提出“地震是不可预测”的学术观点,认为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没有任何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地震的短临预报,也就是还不能准确地预报几天到1-2月内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张培震说:“这种观点在科学意义上大体是符合实际的,但不是绝对的。” 他指出,世界各国的地震学家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对地震预报的探索,并且不断地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我国从1966年河北邢台地震起开始了地震预测的探索和实践,1975年对有明显前震活动的辽宁海城7.3级地震进行了成功的预报,之后还对发生在云南、新疆、青海和辽宁的一些具有某些“前兆”异常的中强地震进行过有减灾实效的震前预报。 但张培震表示,据他了解,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中国地震台网中心和四川省地震局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前没有接到任何有关这个地区正式的短临预报意见。从震前的监测结果来看,没有发现显著的、大范围的、能够让地震学家们在现有科学水平上、依据现有经验做出判断的“前兆”异常。 “但这次强震究竟有没有与地震相关的‘前兆’异常,有什么样的‘前兆’异常,能够汲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还要等待对震前所有资料的进一步深入分析后才能下结论。”他说。 据了解,2004年批准的国家973项目的研究地区也包括龙门山断裂带,“5·12”汶川8级地震发生在项目研究区的东北部,获得了十分宝贵的震前和震后的观测资料。 “对地震的监测预报是防震减灾的突出环节,是必须下大力气努力探索,争取有所突破的一项重要工作。”张培震表示,之所以说明地震预报是世界难题,并不是要“知难而退”,为放弃开展地震预报研究寻找借口;而是要明确问题和困难所在,找准突破点,以便有的放矢地加强观测、加强研究,努力克服困难,知难而进,积极进取,探寻地震预报新的途径。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