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熊晓鸽:做风投有点像姑娘找老公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7日11:12 南方人物周刊
他被誉为“中国引入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的第一人”,掌控着 IDGVC(IDG创业投资基金)亚太区20亿美金的资金,其中大部分沉淀在中国 本刊记者 刘欣然 发自北京 想当一个好记者 回顾过去30年走过的路,熊晓鸽认为前15年都是在为成为一个出色的记者准备着。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特别感谢邓小平。这句话或许可以这样解读: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给这个国家腾飞的梦想,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采访在周六的下午进行,熊晓鸽从密集的日程安排表上挤出了1个半小时。 熊晓鸽声调和缓,不紧不慢,过了预定时间之后他频频看表,即便如此他也没有给人急促逼迫的感觉。他外表的温和包容与内心燃烧的激情形成强烈反差。 在湘潭当了4年电工之后,熊晓鸽1977年底考入湖南大学读英语。大学二年级,他在《湖南日报》的头版发表了一篇文章,稿费7块钱。 当时熊晓鸽一个月的助学金才11块,“我觉得,当记者挺好,能出名,能挣钱,能出差到处走。”谈这些经历的时候,熊晓鸽有着成功人士身上经常能够看到的朴实——他们已经证明了自己,足够强大之后便不再需要矫饰和自夸。 那是个在国内出趟差都很让人艳羡的年代,熊晓鸽有了惦记一辈子的梦想——做记者,正如王小波说的那样,这个梦想像“火炉上的一滴糖,滋滋作响,翻腾不已”。 1981年熊晓鸽从湖南大学毕业,当年报考社科院新闻研究生,“专业课都在80分以上”,可是却因政治课不及格而被录取。 毕业后熊晓鸽在机电部任翻译和英语教师,“周末就去上考研补习班”。1984年,他以全国统考总分第三名的成绩录取为社科院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到新华社当驻外记者已是指日可待。 “当时有个美国来的外教很喜欢我,他说,我觉得你很有做记者的潜质,应该到美国去留学。” “我不想去,我的理想马上就要实现了。这个老师说,记者要见多识广,如果你不去美国,就不可能当个好记者。” 新的挑战来了——1986年秋天,已经在新华社国际部实习的熊晓鸽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 选择同时意味着放弃,也可以说是赌博。出发去美国,进候机室时熊晓鸽口袋里只有38美金。“我对自己说:没有退路了”,“这么想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不过到上海转机时,熊晓鸽突然找到了一个解脱自己的理由。“上海”在英文里可作动词用,意指当年那些劳工像卖猪仔一样被卖到大洋彼岸,九死一生,从此过着悲惨的生活,“至少我比他们幸运多了”。性格中的乐观洒脱是向上最好的助力,在他人生中的每一步都如影随形。 到波士顿大学后,熊晓鸽用了8个月时间完成了2年的课程,因为“只有一年的奖学金,只好晚上不睡觉学习。” 1987年底获得大众传播学硕士学位后,熊晓鸽进入费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在这期间,他在全球最大的出版机构卡纳斯公司工作,担任了《电子导报》亚洲版的主任编辑。 那个时候熊晓鸽看了时代华纳老板的自传,他小时候很穷,岳父经营一家殡仪馆,后来他们夫妻继承了这个殡仪馆,开创自己的事业后,在不算长的时间里拥有了时代华纳帝国——“我虽然也是打工仔出身,但是受过的教育与训练比他强多了。为什么不能做得比他更好呢?”熊晓鸽憧憬着有朝一日拥有自己的出版传媒帝国。 熊晓鸽命运发生转折是和IDG老板麦戈文联系在一起之后。 梦想和赌博 IDG是麦戈文1964年用5000美金创办的,主营媒体出版以及IT信息服务。2004年麦戈文身家20亿美金。 麦戈文在中国改革开放大门初启时便来到中国,他看准中国经济发展的机遇,从此成为中国坚定的“唱多”者。 IDG于1980年3月和当时的第四机械工业部合资成立中国计算机世界出版服务公司,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合资的面向信息产业领域的媒体——《计算机世界》。 熊晓鸽所在的卡纳斯公司本来在大陆也有出版物,1989年时关闭,随后退出中国。1989年8月麦戈文先生来了一趟中国大陆,“当时谁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熊晓鸽去采访他,麦戈文坚定看好中国,“你们不应该把在中国的刊物关了,我的报纸还在出版呢。” 1991年,卡纳斯集团想把熊晓鸽派往香港,熊晓鸽觉得吸引力不大,于是就给打过四次交道的麦戈文先生写信,阐述“电子杂志的未来在中国大陆”的想法。麦戈文给了熊晓鸽聘书,主管亚太地区。 当时麦戈文对熊晓鸽说:“既然你愿意赌一把,我也愿意赌一把。” 1991年11月熊晓鸽正式到IDG上班,12月就到北京找到《国际电子报》,把这份报纸合并到计算机出版服务公司里,变成了现在的《网络世界》。 1992年9月,连续赔了7年的新加坡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 2年的马来西亚市场开始盈利,连续赔了 8年左右的港台市场开始盈利……熊晓鸽无可争议地成为国际数据集团 (IDG)新一任亚太区总裁。 麦戈文在中国做的第一笔风险投资是1989年1月投资太平洋比特体育器材公司,一直在亏损。1991年初,“麦先生让我去看看。” 回国后熊晓鸽发现这家公司不是产品不行,是市场有问题。于是他帮这家公司找了一些海外订单,那年公司扭亏为盈赚了150多万元。 这个小小的成功给麦戈文留下了深刻印象:“没想到你对VC还挺了解。”熊晓鸽对麦戈文说:“中国现在就缺这个。” 在卡纳斯集团的《电子导报》工作3年,熊晓鸽经常往硅谷跑,不仅结识了一批创业者,也认识了一些知名的风险投资家,第一次知道有“风险投资”这个词,觉得“这个东西搬到中国来不是挺好嘛”。 风险投资源于美国,1946年诞生了第一家具有现代意义的风险投资公司,该公司于1957年对数控设备公司的投资一举成功。1973年全美风险投资协会成立,从此风投出现在世界各地,目前美国已有近2000家投资机构,规模达600亿美金。 在许多人眼里,风险投资家们似乎天生就具备点石成金的本领。1976年,风险投资家马克库拉向两个年轻人的电脑公司投入近30万美元。到1980年,这家著名的苹果公司已经价值12亿美元。1995年,塞考亚风险投资基金会向杨致远的雅虎工作室投资400万美元。1年后,雅虎公司的市值已达到8.5亿美元。 事实上,微软、英特尔、戴尔等如今已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发展中坚力量的高科技公司,都是创业基金所造就的“杰作”。有人因此形容说,美国的硅谷就像一台爆米花机,扔进去一批冒险家,再投入风险资本,就能爆出一个又一个百万、千万甚至亿万资产的企业来。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