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北川40余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 许多珍贵文物消失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7日13:26 中国新闻网
6月19日,“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文化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中新社发 九州 摄 昨天上午9时30分,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一行来到北川县城,对整个县城在地震中的损毁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并了解地震对禹羌文化遗产造成的损失及抢救保护的情况。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被确定为地震遗址保护范围,但如何保护?哪些属于保护范围?单霁翔局长拉着北川羌族自治县文物管理所所长高泽友的手说:“对地震遗址的保护就是对禹羌文化遗产的保护,调查后将尽快作出对地震遗址和禹羌文化的保护范围和具体措施。” 损失严重 许多珍贵文物永远消失 地震后的北川县城已经变成一片废墟,许多街道根本无法通行。单霁翔一行不顾危险,翻越废墟,对整个县城的情况进行仔细查看。在爬上县城最高也是最大的一片废墟——老县城十字口废墟时,单霁翔了解到县文化馆、羌族民俗博物馆、县文物管理所仓库就在这堆废墟中,坚持在县相关负责人的带领下,查看了已经确定的馆址,并详细了解了目前正在采取的保护抢救措施。 据高泽友介绍,被埋在地下的羌族民俗博物馆建筑总面积960平方米,馆内设有历史文物、民俗文物等展厅共4个,办公室、资料室等4个,珍贵二、三级馆藏文物123件;新征集的羌族民俗文物、实物805件。博物馆所有文物、资料、房屋等全部埋入废墟。博物馆专门负责文物管理的吴哓华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地说:“许多文物都是孤品,而且非常珍贵,几乎不可能再找到。” 据悉,去年下半年,为给羌族民俗博物馆收集文物,由省文物局拨款,县里专门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文物收集行动,其中民俗文物“铜制鹰头弩”是这次收集过程中得到的最珍贵的羌族文物。这支弩设计独特、做工精细。根据它的制作工艺,目前已经无法复制。在损毁前这支弩还没来得及评级。副馆长陈世琼说,它评一级文物根本没有问题。而馆藏文物中一条由头发丝和火麻编成的腰带,有4米多长,已经有上百年历史,目前这样的编织技艺已经失传,如果不损毁,也应该是二级文物。 而上个世纪80年代在猿王洞挖掘到的甘溪人门齿化石,更是馆内的镇馆之宝,但地震将这些全部埋葬,重新挖掘困难重重,而且就是找到,大部分文物也已经毁掉。唯一值得安慰的是,该县有极少部分文物地震前送到了绵阳市博物馆,这批文物得以保留下来。 痛心疾首 一批文化传承人遇难 而在这片废墟下面,和文物埋在一起的,还有对禹羌文化非常热爱的禹风诗社30多名会员,以及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的全体人员。其中谢兴鹏是禹羌文化方面的权威,遇难时58岁。 记者日前在谢兴鹏的办公室找到一张他的名片,上面的职务有“中国先秦史学会禹羌文化研究基地副主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北川羌族自治县羌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省大禹研究会副秘书长”。他的学生尧一三对记者说,遇难时,谢兴鹏正在组织召开诗社座谈会。谢老师是汉族人,出生在盐亭,7岁时随父到北川。大学毕业后任过教师、编辑,后来到县志办工作,对禹羌文化非常热爱,撰写了大量禹羌文化方面的书籍,并为保护禹羌文化四处奔走呼吁。就在遇难前,他还刚刚制定出大禹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抗震救灾吧】
【发表评论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