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专家给灾后重建支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7日14:30 《环球人物》杂志

  地震断层带上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物;城市规划中预留避难场所;提高防震意识、普及防震技能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王雪萍 发自静冈

  自从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日本静冈大学理学部地震地质学专家林爱明教授,一下子成为日本国内外媒体追逐的对象。这不仅因为林教授对中国地震断层的研究在日本首屈一指,更因为他在震后第三天就赶到汶川灾区,进行了整整10天的实地考察。他是全世界地震学研究领域最早到达中国灾区的外国专家。

  祸起龙门山断层带

  6月2日晚,记者如约前往林教授在静冈大学的研究室,对他进行了专访。

  “四川地震后,您立即前往,行动为何如此之快?”记者问。

  “我是专门研究地震震源断层的,职业要求我必须在震后现场被人为修整和风雨等自然现象破坏之前到达,观察震后地震带断层的真实情况,并正确分析震源。”据林教授介绍,13年前,日本阪神大地震后第二天,他已经站在了震中淡路岛的地震断层带上,并以最快的速度确定了震源。

  林教授的科研小组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青藏高原地震断层带,其中有一条致命裂缝牢牢吸引住了他们的目光,那就是龙门山断层带。“它绵延500公里,宽达70公里,规模巨大,沿着四川盆地西北缘底部切过,位置十分特殊,地壳厚度在此陡然变化,在该断层带以西厚度为60—70公里,以东厚度则在50公里以下。它的东部100公里外就是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成都平原地区和大城市群。”林教授这样详细地对记者描述。研究发现,龙门山断层带包含三条分支断层,分别为灌县—安县断层,映秀—北川断层和汶川—茂文断层。静冈大学科研小组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采集龙门山断层带处于活动状态时的资料。在林教授的带领下,科研小组进行了始自都江堰终至青川的300余公里断层带的踩点观测。经过观测,该小组最终确定了此次大地震是由灌县—安县和映秀—北川两条断层活动而引发。

  具体时间很难预测

  汶川所在的川西地区本身就是地震多发的地带,整个西部地区是南北向山脉的集中区,能够划分出7个地震活跃带。以往这里常见7级以上地震,甚至8级以上强震也发生过,因此这里一直是地震学家最为关注的地带。

  “凭借我们多年对龙门山断层带的研究,汶川地区发生大规模地震的可能性早在几年前就被提出了。”林教授对记者说:“但是,问题的关键是现有的技术无法预测出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林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在地震预测方面中国可以算是世界上的先进国家,虽然在技术上还比不上美国和日本,但许多基础研究都进行得非常好。利用中国现有的技术,预测地震发生的地点和级别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对地震预测来说,最困难的就是预测地震发生的准确时间。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在数百年为周期的长期预测方面取得了成功,在短期预报方面进展缓慢。

  在这方面,日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阪神地震之后,日本政府积极推进地震预测研究,为了调查东南海域地震带活动情况,日本派出地质调查船,在南海海底打钻,把地震断层带的岩芯取出来进行分析,同时把探测器放入钻孔中对断层带直接进行观察,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预测的精度。另外,在震后地层变化观察方面,日本研究也有突破,那就是利用红外线卫星图片来进行观察。这样即便震后出现长时间的阴雨天气也不会影响对震后地层变化的观测。汶川地震后,日本政府免费向中国提供了红外线卫星图片资料。

  值得借鉴的经验

  看过许多地震现场的林教授,依然对汶川地震灾区现场感到惊讶:“这是我见到过的最惨的地震灾区,映秀镇的建筑物100%被震毁。”林教授分析说,情况之所以会如此惨烈,主要是因为汶川县城完全建设在地震断层上,只要发生大规模地震,再坚固的建筑物也会倒塌。所以,对于汶川来说,讨论未来的建筑标准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灾后重建问题,林教授对记者说,“虽然我们无法预测地震何时发生,但完全可以提前做好防备,最大程度减少损失。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制定相关的建筑法,法律规定在地震断层带上禁止修建永久性建筑物。”

  另外,在城市规划中,避难场所的设立也十分重要。此次在汶川灾区考察时,林教授发现,许多灾区群众需要被转移安置到受灾较轻的临近城市,但是人们特别不愿意离开家,故土难离啊!他说“有一种做法可以减少灾区人民这种心灵上的痛苦。只要在城市规划中预留出避难场所就行。”在日本,每座城市都把小学校设定为避难场所。学校里加固的校舍,坚实的桌椅,完备的设施不仅首先保障了孩子们的安全,更让附近受灾的民众不用离家太远就能得到政府及时的救助。

  除此以外,林教授认为,中国人缺乏基本的防震意识和训练,地震发生时,许多人的第一行动是跳楼。这种反应在地震多发国的日本是不可想象的。在日本如果发生地震,小学生第一行为是抱着头钻到桌子底下去,而绝不是跳楼。日本在普及地震避难训练方面做得非常到位,从小学生开始就不断进行避难训练。

  同时,为了在震后延长生命,提高获救的可能,日本的家庭都会在门口备一个“避难袋”,里面装有矿泉水、罐头、压缩饼干、常用药、收音机、手电筒、哨子及逃生绳。这样,即使发生大地震,被困在房子里也能“有吃有喝”。而且有了手电筒和哨子,无论在白天或是黑夜,都能轻松并及时地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这些经验,值得借鉴。”林教授说。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