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政治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8日03:16 新京报

  和讯网博主:司徒朔 http://hexun.com/situshuo

  “电视造就了肯尼迪,而网络成就了奥巴马”,一位美国记者如此描述奥巴马的一鸣惊人。

  的确,重新审视网络,也许是奥巴马得以战胜希拉里的最大启示之一。他借网络的小额捐款筹措了大量资金,又借网络传播进一步增强了个人魅力,还凭此将年轻选民的热情激发出来,挖掘了一个新的票仓。

  但是,同样是互联网,在韩国总统李明博眼中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意味。百日之多的集会示威,百万人次以上的烛光活动,大规模的罢工,韩国政府可谓风雨飘搖,而风起之处也是网络。

  两相对照,胜败尚难预料。但都宣告了互联网已经确定了在现代政治中不可动摇的位置。网络式参与有其固有特性。

  其一是情绪化。网民总体年龄小,年轻人热情澎湃,但是也因此特点而冲动。谩骂,嘲讽,甚至是人身攻击,可谓比比皆是,以至得出“网络暴民”的称呼。

  其二是广场化。论坛迅速聚合人群,对同一议题展开讨论。很多时候讨论价值被淡化,而集体的发泄成为主流。而在其中,流言极容易形成并被传播。勒庞曾经用“乌合之众”来形容大众的集体参与。话虽然难听,但是确实是广场政治的特点。

  其三是片段化。网络将更多的信息碎片化了。视频,文字,以及图片都以最直接的刺激为诉求。长篇大论,理性探讨,抵达网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经常的结果,是抓住其中的某句、某词,展开细节的追究。

  其四是“警察”化。电视虽然将阅读能力的门槛降低,但依然属于强迫性媒体。在浏览时,受众依然属于被动接受。而依靠强大的搜索能力,以及发布信息的方便,网民则可主动参与事件的经过。“人肉搜索令”频现,就是这个结果。任何试图盖上的遮羞布,结果只能是自揭伤疤。

  在此环境中,“施政洁癖”,就是政治家在网络时代的第一,也是惟一选择。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