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灾英雄少年被保送名校续:事先未想到获此机遇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29日04:30 新京报
救灾英雄少年被保送名校续:事先未想到获此机遇
  昨日,北川中学王佳明(右)和北川中学申龙(左)在人民大会堂参观。他们两位分别被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本报记者 韩萌 摄

  昨日,来自四川灾区的50名“英雄少年”游览了天安门广场。申龙和王佳明面对远处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久久凝视。他们是同班同学,“5·12”地震后,刚刚逃出危楼,他们就自发组成了“学生救援队”,硬是通过手刨、肩扛,从如山的石堆里,救出20多个低年级同学,后又带领全班同学,徒步走出北川寻找救援。就这样,二人成为“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并被保送到北大和清华读书,而直到前天,他们才得知这个消息。而此刻,他们没有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校和同学们,因为,家乡还有那么多同学在准备迎接高考……

  登上天安门城楼,举目远眺,王佳明想象着新中国成立的样子。这个北川的羌族孩子第一次来北京。

  “我原本想等工作后赚了钱再来的。”王佳明没有想到,他这么快见到了北京,更没想到,一场地震,带给他一张北京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从247名到前5名

  王佳明忘不了中考后升入北川高中,他的成绩排在第247。爸妈对他说:“咱是农村娃,要读好书,有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

  此后,王佳明经常早晨4点多起床学习。通过努力,他的成绩,也升到了全年级前5名。

  佳明急着想上大学,但没想过考清华,灾难的降临,使他大学梦搁置,甚至变得遥不可及。但地震发生后,他已没时间想那么多。

  逃亡时想起望梅止渴

  5月13日8时,从废墟中逃出,高三3班64个同学,已经18个小时没吃没喝,而这段时间,47个男生还从砖堆里救出20多个孩子。

  学生们和很多难民一样,除了逃离亡城北川,没得选择。找不到班主任,王佳明和几个班干部商量:先去擂鼓镇,再奔永安镇,徒步,直到找到救援点。

  从擂鼓到永安的路上,下起小雨,山石在身边滚落,沿路不时见到路边的尸体,很多女同学又怕又饿,都已虚脱,由男同学搀扶着。“必须要走,而且必须要达到目的地。”王佳明说,他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山路上,最前面也最危险,而生活委员申龙则在队伍末尾,保证不让一个成员离队。但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次跋涉的终点在哪儿。

  “大家都坚持不住了,询问哪有救援点。”王佳明回忆,这时他和申龙突然想起了望梅止渴的典故,两人骗同学们,永安镇就有救援点,其实他们哪里知道。

  一辆过路的空货车,缩短了学生们对目的地的渴望。但货车空间有限,只能装下52个人,52名同学被拉到了绵阳九洲体育馆,而王佳明,是没有坐车的12个人之一。

  农村娃立志读好书

  成功带领同学们到达安全地,两位班干部成了北川当地的小英雄。而这个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称号,却给两人带来了惊喜。

  王佳明回忆,来北京前,当地教育局的领导找他谈过话,并让他在北大和清华之间选一个,当时领导告诉他,如果他报考选中的学校,高考可能会有少量加分。幸福来得那么突然,还没高考,佳明就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读书的机会。他获得这个消息比申龙早一两个小时,在电视台排练走场时,爱走动的佳明在出场名单顺序表中看出了睨端。

  “张大嘴巴,瞪大眼睛,半天没说话。”佳明这样形容那一刻。

  “我是个‘农村娃’,如果读大学不努力,会丢尽家乡的脸。”佳明说,地震带来的,不只有伤痛,还有感激,“这份意外幸福,我会一辈子珍惜。”

  一个来自北川的18岁羌族少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中学高三3班班长。在“5·12大地震”后,王佳明帮助老师组织被困师生撤离,当晚8点,同学们自发分组,王佳明为第三组组长,参加运送伤员、遇难者遗体以及氧气瓶和小型机械等。王佳明告诉记者,他现在的成绩是全年级前5名,虽然向往好大学,可没有想到可以进入清华学习。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