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文物损毁情况统计完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10:43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6月30日电 (记者周宁) 中共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工作委员会(北工委)向新华社记者透露,“5·12”特大地震对北川的基础文化设施、文化工作者以及古文物的基本损毁情况已统计完毕。各方专家建议,可采取四大抢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绵阳市常务副市长、北工委书记左代富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说,“5·12”特大地震给北川县文化基础设施造成毁灭性打击,统计显示:全县公共文化设施中,建筑面积425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含羌族民俗博物馆、禹羌文化研究中心和文物管理所)、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的文化馆(含艺术培训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中心)、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的图书馆、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的影剧院、建筑面积2450平方米的川剧团,以及全县20个乡镇文化站、7个街道文化站、287个村文化活动室全部被毁。

  从文化工作者损失情况看,非物质文化方面的专家和传人损失很大:北川文化馆全体工作人员遇难,两位对羌族音乐、舞蹈有深入研究的退休人员也同时遇难;北川羌族研究所从事羌族文化、大禹文化、红军文化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都不幸遇难。特别是口弦演奏者幸存不到10人,羌笛演奏者仅存2人;此外,全县文化工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包括羌族出版物、搜集整理的羌族文学、音乐乐谱、舞蹈图谱等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众多资料,以及储存在电脑里的研究资料,也都被埋在地下。

  就文物损毁情况看,近万件馆藏羌族民俗实物、红军文物等全部被埋在废墟下,其中100多件为国家三级以上文物;永平堡、伏羌堡、曲山关、禹王庙、东岳宫、“禹穴”石刻等100多处省、市、县级地面文物、名胜古迹完全损毁。

  北川是中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温家宝总理第二次赴北川指导抗震救灾时明确提出:“要保护好羌族文化遗产”和“建设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

  有关专家建议,应召集国内民族文化专家和民俗学者参与北川新县城的具体规划工作,并采取四大抢救措施重建羌族文化:

  第一,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应尽快根据羌族文化传承人遇难情况,对原来已评选公布的羌族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民间手工艺、民间信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区等七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认定传承人。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料出版(再版)北川羌族歌舞碟片、图书资料。

  第二,对即将消失的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时组织抢救。应尽快指派相关技术人员,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先进手段,按专业标准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并完整归档,妥善保存和管理。

  第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灾后重建规划中。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地震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重建和恢复传承规划,支持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此外,可对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一事抓紧研究论证,尽早采取措施,对羌族文化遗产进行整体性保护。

  第四,北川新县城的建筑风格应做到既有共性又有个性。无论是总体建筑方案,还是各部门的建筑个案,都应充分体现羌民族的建筑风格和特色。民族特色主要体现在建筑造型和外观装饰两个方面。此外,应把各职能部门的业务需求与民族特色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地保留羌民族的民族符号。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