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新鹏:希望交一份满意答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14:02 南方人物周刊

  作为教练员,你所承担的责任还是巨大的,你要面对的是运动员,你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要帮助他们,这个压力不会 比运动员小

  本刊记者林海卫毅发自北京

  8年前,悉尼奥运会,身穿桔黄色的中国羽毛球队队服的吉新鹏,赢球后兴奋地把球拍往空中一扔。6月13日中午 ,他身穿一身黑色的运动服,11:59准时给在天坛公寓门外等候的本刊记者打电话,离约好的采访时间差一分钟。

  8岁进少体校。12岁,从家乡湖北沙市远赴厦门打球。23岁,他在第27届悉尼奥运会上摘取羽毛球男子单打冠 军。

  坐在记者面前的吉新鹏说话平和、冷静,即使回忆到最激动的那一刻,他也仍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激动。现在,他的 身份是国家羽毛球队一队教练,说话前他会略为思索,把不好直接回答的问题,巧妙地化解掉。

  离北京奥运会越来越近,训练指导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技术分析、战术准备等等,他在以一种不同于8年前的方式承 担奥运会的压力。

  “压力是很自然的,是无形的。全国人民也希望我们这个优势项目能取得很好的成绩,我们也希望在奥运会上能交一 份满意的答卷。”

  “这个‘满意答卷’就是把所有的金牌都拿下?”本刊记者追问。他笑笑说,“这个我不能回答你,也不是我能回答 的。但首先是你去做,全力以赴去做。”

  用脑子打球

  回到8年前。2000年9月23日,悉尼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决赛将要开始。

  吉新鹏十几年的奋斗,从8岁开始,披荆斩棘,走过了一个一个场地,站到巅峰时刻,胜负将决定他的一生。

  决赛的那天早晨,几乎所有的人都不跟他接触,怕影响他。前一天,教练已经让同住的队员“大嘴”搬出那个房间, 剩下他独住。

  吉新鹏早晨一醒来,就想到比赛。他提醒自己不要想,“想也会消耗精力”。他吃完早餐就拿了本杂志到外面坐着, 中国羽毛球队正好住在奥运村边上,他看看外边风吹草动,看看蓝天白云。一个人又走了很久,心里舒坦多了。

  下午一进赛场,欢呼声震天响,“就像导火索,点燃了,轰的一声,脑袋被炸开了一样,一下就开始紧张了。之前的 放松,没什么用。”

  比赛开始后几分钟,中央电视台的解说员说,“吉新鹏是来自厦门的23岁的年轻队员,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大赛…… 从实力上来说,要比叶诚万弱一些。”叶诚万比他大5岁,是印度尼西亚的老将,叶准备取得冠军后,把金牌作为结婚礼物送 给妻子。

  第一局,双方比分咬得很紧。吉新鹏在一个瞬间注意到,对方的额头上全是汗,吉新鹏想:他是不是也很紧张?然后 就想:我是不是也很紧张?“一个人紧张了,有时候他自己都意识不到。”他默默提醒自己“必须跳出这种状态”。慢慢地拉 开了距离,第一局赢了。

  第二局,对方调整过来了,开始,吉新鹏落后。叶诚万一个很不经意的失误倒让吉新鹏心里有了底,“他最擅长的搓 球怎么会失误?”吉新鹏想,“你搓球失误,我如果再发短球,你肯定不会再搓球,应该会推球。”

  吉新鹏再发短球,果真如此,对方没有搓球,而是推球,在吉新鹏意料之中,于是拿下一球。推球之后,下一步是什 么?“肯定是勾球。”吉新鹏想。果真又不出所料。这样,吉新鹏连拿几球。

  这时,吉新鹏想,对方最擅长的还是搓球,下一个肯定会回到“原点”,搓球,于是他又给对方发短球,往前一勾, 于是又变为了主动。

  “打球先要了解对方,就像部队打仗,知己知彼,战术对了,主动权也就掌握了。”这种思考和判断需要运动员冷静 ,一紧张,肯定就乱了阵脚。

  这种冷静和思考,在1989年湖南益阳举行的全国少儿羽毛球男单比赛上就被发现。吉新鹏当时在参加比赛,苏文 全教练看上他,说:“吉新鹏是用脑子在打球,很有潜力。”因为这句话,吉新鹏被选进厦门队,开始了职业球员的生涯。

  第四种身份

  2000年悉尼奥运会前夕,中国羽毛球队去参加马来西亚大奖赛。教练员告诉队员们:奥运会最终参赛名单跟这次 马来西亚比赛成绩密切相关。

  这次,吉新鹏却输了,输得很惨,连前八都没进。“记得从比赛结束到回宾馆,满脑子都在想:自己是不是要和悉尼 无缘了?”输球后他就先回了北京,回来后他就听说,最后的大名单里可能没有他。

  过了几天队伍回来了,教练汤仙虎的行李还搁在门口,就第一时间让人把吉新鹏从四楼叫到三楼他房间里去了。“我 们之间对话非常直接而且简单,他问了一句:‘新鹏你自己感觉怎样,还有没有信心去打奥运会。’我的回答也只有一句:‘ 汤导,我有信心!’”

  决定参赛名单的那一天,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富荣到队里来,当时他手里头实际已经拿到了一份名单。李富荣碰到李永 波总教练的时候便问:名单还有没有变化,如果没变化就宣布了。李总教练的回答是有变化,“我们决定让吉新鹏上,原因是 他是当年中国队里唯一一个战胜过所有可能拿金牌的外国选手的队员。”

  吉新鹏在个人官方网站上回忆这件事时写道:

  马来西亚失利一度让自己面临“九死一生”的险境,不过这次险境对后来的奥运会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正是通过 这次比赛后的总结,让我明白了:要想拿到好成绩,就必须抛开杂念,在最后一球打完之前不要去想任何得失……

  悉尼奥运会后,他被媒体评为世界十大黑马之一。有媒体评论说:“他的成功可以与闪电相媲美,但来也匆匆,去也 匆匆。他最值得骄傲的是,他把最佳的状态调整在体育的最高荣誉——奥运会上了,并取得了成功。”

  2002年,吉新鹏从国家队退役,后留队从事教练工作,并于2005年调入国家一队教练组。退役后,有媒体报 道他“胖多了”,“主要是做了教练后运动量小了,而饭量却丝毫没有减少。”

  “2002年终,我想把好的技术、战术留在队里,给年轻的队员更多帮助。”另外,退下来以后,他还利用工作之 余从事一些公益活动。比如,小儿麻痹患者,“通过我们的帮助获得治疗和矫形,最起码让他们今后有自理能力。”

  汶川大地震发生时,他正在厦门传递奥运圣火,2时20分集中乘大巴出发,17时11分他传递最后一棒,隐约感 觉到工作人员“有些不对”,晚上回去看电视才知道是发生大地震了。第二天,他让爱人去红十字会捐款,几天后,他又接连 参加中央电视台等机构主办的赈灾晚会。

  圣火传递结束后,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现在是以第四种身份参与奥运会,“第一种身份是运动员,之后是特邀解 说员,第三种是教练员,现在是火炬手。”

  人物周刊:您觉得,作为运动员和教练员,哪个角色的压力或挑战更大?

  吉新鹏:实际上,两个都有非常大的挑战性。作为运动员,有个年龄的问题在里面,一瞬间过去后,就不会再来第二 次了。作为教练员,你所承担的责任还是巨大的,你要面对的是运动员,你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要帮助他们。这个压力不会比 运动员小。运动员仅仅自己做好就可以了,而教练员还要帮助他们做到最好。

  人物周刊:有实力的运动员很多,作为教练是如何挑选出好队员参加大赛呢?

  吉新鹏:这要综合分析,包括运动员的状态,他以往的战绩,他的技术,他的战术,还要考虑到对手的战术特点,全 方位评价后,有利和不利因素进行对比,再来做出决定。

  人物周刊:如果出现纠纷呢?

  吉新鹏:教练组会讨论确定人选,有些人落选了,我们就会跟他聊,把他的状态和情况作一个详细的分析,让他知道 为什么会落选。

  人物周刊:您觉得一个好的教练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气质?作为教练员,你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员?

  吉新鹏:很难去评价具备什么样的气质,因为每个运动员的状态和特色不一样,教练员大多是从运动员走过来的,他 们每个人身上也都有独特的东西。他们可能有他们自己做事的方法和状态。

  人物周刊:您从厦门队到国家队,从奥运冠军到国家队教练,一路见证中国羽毛球队的进步,您怎么看待羽毛球队所 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吉新鹏:有利也有弊,但整个国家的体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厚的条件,这是非常有利于我们的事情。

  人物周刊:与国外的运动员比,这种体制是不是也导致运动员的压力会更大。

  吉新鹏:有这种压力在里边,所以我说是有利有弊。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