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一场速度与力量的展示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14:17 廉政瞭望

  ◎文/本刊记者王巧捧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举国上下,在抗震救灾中全力以赴、万众一心的气势和精神,震惊了世界。

  “我认为毫不夸张地说,这可能是有史以来在和平年代一个国家的政府对大型自然灾害作出的最为迅速而有效的反应 。”

  ——艾伯塔大学政治学家蒋文然(音)

  一切为了灾区

  美国《时代》周刊撰文称:地震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让人们对中国政府有了不同的了解。救援行动中最受广泛 赞誉的是政府的反应和规模。即使是北京的批评者也对中国就大地震的迅速反应表达了钦佩。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17日的社论说,中国政府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展现了有效的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总体 指挥能力和分工协作能力。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够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邓小平的话言犹在耳,抗震救灾对社会主 义优势又一次作出浓墨重彩的诠释,这种优势获得全世界的认可和赞许,更加深得人心。

  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连续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全面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并亲赴四川灾 区指导抗震救灾。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向全党全国军民发出号召:“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温家宝总理在列车上召开 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会议时强调,“抗震救灾工作是关系全国、关系全局的大事,必须举全国之力,才能把这项工作做好。 ”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汇集灾情、下达指示、调兵遣将。

  在大灾面前,党和国家政权机关临危不乱的有效运行,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效率。集中统一的决策指挥是 战胜危机的关键,是社会主义优势所在。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为了同一个目标,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紧急行动起来——

  地震后的第三天,中央累计拨款22.5亿元救灾资金,用于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以及病险水库的紧急加 固和机场、重要道路、桥梁的维修等工作;食品、饮用水、药品和帐篷、防寒衣被等救灾物资,从中央、各省市及民间,源源 不断地流向灾区,第一时间内保证了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和医疗卫生人员,尽快赶赴灾 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各种救援力量迅速集结,其规模和速度,世所罕见。从人力、物力、财力各方面保障救灾工作的有序实施,在减少灾 害损失的同时,确保了社会的稳定,让人民群众看到了战胜一切困难的希望之所在、动力之所在。人们感叹,集中力量办大事 ,在关键时刻创造出人间奇迹。

  党员干部舍生忘死

  “地震后,地方官员肩负着确保人民安全的重大责任,要考虑他们的需要,实实在在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些地方官 员在抗震救灾中所发挥的作用令人感动。”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5月31日文章

  灾后至今,人们永远忘不了,在最危险的时刻,受灾最重的地方,一个老人奔忙的身影,那是年过花甲的温家宝总理 ,如今总理被网友私下里亲切地称为老爷子。

  地震发生在5月12日的14时28分,仅仅两个小时之后,刚从河南考察回来的温家宝总理,在回中南海的途中折 返机场。16时40分,温总理的专机起飞。总理立即在飞机上召开会议部署工作。

  重灾之地,余震不断,却无处不见他老人家的身影。踩着碎石、瓦砾,总理走上一座座坍塌的废墟,向被困群众传递 温暖和力量。夜里十点了,温总理还粒米未进,工作人员数次递去饼干和水,都被无声地推开;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营 救,湿滑的砖石上总理摔倒了。当医护人员上前要给他包扎时,他一把推开。

  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16日上午乘飞机赶赴四川,站在废墟上 ,看望抗震救灾一线的部队官兵和医护人员;弯腰走进帐篷,慰问受灾群众。

  一向吹毛求疵的国外媒体,也无法不赞叹:中国领导人反应迅速很负责,非常了不起;中国的领导人的反应速度和关 注堪称楷模。

  总书记和总理所到之处,为受灾群众带去信心和勇气,为救灾军民鼓舞士气,同时身体力行地为全国党员干部作出灾 难中应有的示范。

  灾难是考验也是召唤,无需动员,废墟上,基层组织坚强挺立,党旗高高飘扬,幸存的党员陆续在党旗的召唤下,第 一时间组织展开自救,为生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受灾群众恐慌的情绪得到稳定。

  地震后六七分钟,汶川县城周边的山岩还在垮塌,尘埃还没有落定,汶川县委机关的大门前,县委书记王斌举起右手 高呼:“县委在这里,党员干部快到这里集合。”很快,一群衣着不整、满身尘土的党员干部聚集过来,孤岛汶川,迅速组建 起抗震救灾指挥部,一个个党员干部奔赴各个方向,学校、医院、银行得到迅速保护,惊恐的人群得到安抚,老弱病残得到安 置,街道迅速被疏通,伤员迅速被救治。

  党员也是凡人,但在这次特大地震中,无数党员干部却超越个人悲伤、超越生死恐惧,将群众的利益切放在一切之上 ,无数代表性的人物涌现,感动着世人。

  5月12日,地震发生时,江油市副市长李盛银正在旅游文化局主持召开会议,为了疏散会议室里的20多人,李盛 银最后一个逃生,这时办公楼垮塌,李盛银遇难;

  北川民政局局长王洪发痛失15位亲人。没有时间伤心,王洪发拖着受伤的左腿,一瘸一拐地安置灾民、调配粮食供 给,震后的5天内,王洪发一共睡了不到7个小时。

  在抗震救灾中,灾区组建各类“党员抢险队”、“党员突击队”1.82万多个,参与党员达118.3万余人,在 救灾一线和灾民安置点组建临时党组织720多个。

  非灾区各级组织部门积极采取多种形式支援灾区,在全国广大党员干部中广泛开展了自愿交纳“特殊党费”支援灾区 的活动。

  没有基层组织的健全、反应迅速、灵活高效,这样的救援效率不能想象。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广泛分布 于党政机关,军队,企业等等,灾难发生时,其动员能力、号召能力、反应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一个基层组织就是一个 阵地,一个党员就是一个战斗堡垒。

  中流砥柱子弟兵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军队应对灾难的能力像中国军队这样出色,中国军人是困境中的救星。”

  ——奥地利《新闻报》

  兵贵神速。汶川大地震仅18分钟,解放军应急预案就紧急启动。在接到国家地震局震情通报1小时内,成都军区位 于震区附近的部队展开救援。2小时7分钟后,成都军区两架察看灾情的直升机冒雨起飞。3小时内,就有1.2万人的部队 进入震区各县市展开抢险。3天之内,累计13万军人、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投入救灾,向灾区投送食品、药品和各种 救援物品145吨,抢修道路数百公里,转移灾民10多万人。

  在此过程中,解放军不顾暴风雨袭击以及余震、泥石流等威胁,以坚强的意志,或徒步攀登,或水道绕行,或空中强 降,进入震区,创造了军队救灾史的奇迹。汶川救灾部队先遣队的200名官兵,下有滔滔岷江、上有摇摇峭壁、脚下淤泥湿 滑、砂石遍地,官兵们在没有路的地方找路,22小时强行军近百公里抵达因震灾与外界隔绝的汶川,把生的希望带给了汶川 灾民。

  解放军所到之处,点燃希望之光。

  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军长许勇少将,率队出现在映秀镇时,正在抢救亲人的67岁老教师王茂乾紧紧拉住他的手说:“ 解放军进来了,我们就有希望了。”

  一名被埋在废墟里整整5天5夜的10岁小男孩,在施救过程中,对安慰他的官兵们,用稚嫩的声音说:“有警察叔 叔在,我不怕。”让所有在场的官兵们无不泪流满面。

  年轻的战士们夜以继日地工作着,搜救生还者、搬运伤员,一分一秒也不敢松懈,用紧张的救援肩负起人民的厚望, 他们面容憔悴、眼睛通红、疲惫不堪……

  他们中很多人也不过才刚刚20岁左右,不曾见过这么重大的灾难,甚至此前从未见过尸体,是父母眼里还没长大的 孩子,但命令一到,他们要冲到最危险的地方,在悲惨的现场展开救援。他们也害怕,害怕那些遗体痛苦的姿势、害怕余震中 在头顶飞落的砖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上废墟,因为那里有呼救的生命,因为身后有乡亲们殷切的目光,因为这是祖国 大难之时的需要。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子弟兵。

  “映秀至草坡镇的路段被称为死亡之路,随时都有大石头从山上滚下,但必须抵达草坡镇展开营救。”16日上午9 时许,在映秀济南军区某红军师秋收起义红二团团长给330名先头部队开动员大会。先前部队已派出4人小组去探路,只有 两人返回,另两人则“永远都回不来了”。

  5月31日下午,成都军区抗震救灾部队一架米-171运输机直升飞机在执行任务返回途中,突遇低云大雾和强气 流而失事。机上有机组人员5人,地方群众13人,全部遇难。

  中国的军队既是刚铁军队,又是温情的军队,没有对祖国对人民的满腔忠诚和热爱,如何轻易做得出迎险而上的选择 ?

  正如美国《时代周刊》所盛赞的一样,中国军队在救灾中迅速而有效地展示了实力,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每一次大灾大难中,那一片忙碌的迷彩绿,永远是中国人民生的希望、是温暖的依靠。

  民族精神气壮山河

  中国在感动整个世界。感动世界的不是地震本身,而是中国人在面临灾难时所显现的民族精神,是赈灾过程中不同的 角色所写下的一个个有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正在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字。正是这个“人”字,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 。

  ——新加坡《联合早报》5月20日文章

  灾难中,我们记住了一个个光辉的名字,“谭千秋”“瞿万容”……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老师”,地震来临 ,他们有一个不约而同的选择——把学生护在自己身下,用自己的身体承住千钧之压,为学生们赢得一点生的空间。

  有多少人能在命悬一线之际,不假思索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救护他人?相信他们在天之灵也无怨无悔,甚至他们的亲人 ,于泪光中也在喃喃:“作为老师,应该这样。”他们的生命之躯倒下,他们代表中华民族之魂永远飘扬。

  大灾沸腾了中华民族的血液,大义感化了每个中华儿女,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拯救生命的举措,是无声的感化,捐助 和救援在更广的范围内更深的程度上蔓延,全国人民毫不犹豫地打开了钱包、敞开了胸怀、张开了血管。

  一天之内,一辆辆挂着五颜六色标语的卡车从全国各地开往四川。通往灾区城镇和乡村的道路开始被运送水、食品、 帐篷和志愿者的卡车和大轿车挤得水泄不通;12日晚,千余名成都出租车司机自发前往都江堰抢运伤员,汇成了一条灯的长 河;成都等许多城市的献血点前排起了数百米长队。

  人们在感动中,捐献起来更是极尽所能、不遗余力。

  有的家庭贫困的农民,没有钱,挑一担粮食也要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78岁的退休工人,自行车骑了10年也舍不得换,却卖掉养老的门面房,将68万元卖房款全部捐给了汶川建学校 ;

  乞讨的残疾人、老人,捐出几十、一百多元,那是他们身上全部的钱。

  他们说:“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孩子时,看到解放军战士冒险抢救群众的画面,看到温家宝总理日夜坚守在 抗灾一线,被深深地震动了。”

  两天之内,四川省慈善总会收款人员数钱的手磨破了皮;四川省红十字会收到的汇款单重达几百公斤;全国共接收社 会各界捐赠款物13.44亿元。

  救援现场,活跃着无数支志愿者队伍,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请假的职员、有大学生,还有教师。他们穿着各式 服装,操着各种口音,不计报酬、不顾危险,积极参与抢救护理伤员、分配物资等工作,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涌 现出许多传奇人物。

  据共青团四川省委志愿者工作部负责人张义介绍,截至6月10日,共计137.69万人次报名参加了志愿者。事 实上,没有通过各级团委组织去灾区的志愿者还很多。他们被称为中国温柔的心。  

  谁说中国人没有信仰?灾难面前,中国人告诉世界,生命第一是我们的信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互助精 神就是我们的信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