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实验波折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6月30日16:15 瞭望东方周刊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山旭、特约撰稿董子静/无锡、北京报道

  20年前,当整个苏南地区都沉浸在乡镇工业的蜜月期时,农民出身的华庄镇书记、镇长就以不可思议的远见提出“ 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连续阴雨暂缓了蓝藻的生长,许仙港里的打捞队也难得清闲,只留下空船上的旗帜随风呼呼作响。

  “过去也有蓝藻,但我们都叫‘鱼屎’。”无锡市华庄镇原副书记赵生男用双手向两边划了一下,“把蓝藻拨开,就 捧着湖水喝。”顿了顿,他的神色黯淡了来,“现在不行了。”

  位于华庄边缘的许仙港是整个无锡的重点打捞点。4月底以来,几乎每天都有船只从这里驶出,带回那些具有旺盛繁 殖能力的藻类。

  对于太湖的“堕落”,赵生男显得很无奈。人们愤愤地认为环太湖地区的官员都应对这一汪湖水的变质负责,但这样 的评价对华庄显然有失公允---20年前,当整个苏南地区都沉浸在乡镇工业的蜜月期时,农民出身的华庄镇书记、镇长就 以不可思议的远见提出“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997年是一个节点,在试点11年后,华庄镇获得了一个今天看来异常显赫的名称---“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 区”。

  作为中国国家科技部历时最长的项目之一,“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及其前身“国家社会发展综合试点”曾一度陷 入低谷:在上世纪9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许多地方“一把手”对于这块无法带来投资和政绩的牌子失去了耐心。

  2003年转机到来。是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提出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念炙 手可热。

  2007年,全国已建立国家级实验区63个,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而直到今天,人们听到这些20年前的可持 续发展努力时仍然会非常惊讶。

  有钱了,花在哪?

  1986年的华庄镇就像太湖边的一颗明珠。

  这一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到华庄视察,勉励镇干部:“向五亿产值,一亿利税前进!”这幅题字今天保 存在华庄发展史陈列室里。

  无锡曾是“苏南模式”的发源地之一。由于靠近河湖航道,华庄这一带的乡镇企业主要从事机械加工、制造业。今天 大名鼎鼎的江南重工注册地即是华庄镇苏锡西路1号,30年前,它叫做江南起重机械总厂。直到1994年,华庄镇的工农 业生产总值增长仍连年超过24%。

  枯燥的统计数字远不如人们的讲述生动。无锡的出租车司机绘声绘色:“还没到90年代,镇里全是小别墅!”另一 个事例是,无锡市里的国营物资回收商店经常开车去小镇,收购淘汰下来的电视。

  不为人们注意的是,30年来华庄的农业人口持续下降,从1984年的22700多人到2000年的3804人 。而根据华庄经办提供的数据,所谓“城区农户”的年纯收入由1984年的2600多元上升到1988年的3350多元 、1992年为4100多元、1996年为6300多元。而在当时的经济特区深圳,1985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1 47元,特区内农民则为2028元。在内陆地区,2005年河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才达到2870多元。

  有钱后的华庄人,确实不知道怎么花好。在80年代初期,镇上居民新盖的小楼经常因为修路扒掉。曾到苏南地区调 研的原国家科委官员告诉记者,当时这一片地方“屋里都修得很好,但出门就是垃圾”。

  时任华庄镇镇长的钱其昌认为,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认识不足,“通常我们认为现代化似乎就是 一个小康水平的经济指标问题,或者说只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然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

  群众把垃圾、环境这些问题反映到镇干部那里,钱其昌和镇党委书记朱伦昌决定花钱改善华庄镇的生活环境。随后这 里建设了中国第一个镇级自来水厂以及有线电视网络,超前的举措,还有“农村地面水开发”、“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等2 5个科技课题。

  一番折腾,华庄不仅在经济上熠熠发光,还成为远近闻名的“花园镇”。“那时候也没有可持续发展这些词儿,就是 让老百姓过得舒服。”赵生男说。

  花了5000万

  有钱的华庄也舍得花钱。到1991年,华庄已斥资5000万元加强城镇建设,按照行政、商业、教育、工业等不 同特点建成了6个功能区。

  1990年开始担任镇党委书记的钱其昌,回忆当时的城镇建设时说,包括农村住宅、生态绿化等方面,盲目发展、 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走了不少弯路。

  和居民的住宅一样,镇里花十几万元搞的绿化带也因为与规划道路冲突,不得不铲平让路。

  华庄的努力在1986年受到了鼓励。这一年,时任国家科委社会发展司司长的邓楠带队到华庄和常州市,搞了一市 一镇的试点。当时,刚刚成立不久的社会发展司提出要经济社会综合发展,科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

  一市一镇适时成为国家科委科技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样板:城镇社会发展综合示范试点。后来一度更名为“社会 发展综合实验区”。

  1986年至1988年,常州在市区工业产值增长24%的情况下,COD和酚排放量分别减少了10%和40% 。这在当时的中国几乎绝无仅有。而华庄两年未批有污染的项目,三年中人均绿化面积提高了一倍。

  1994年,邓楠在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当时国家教委提出将实验区视同城乡教育综合改 革实验县(市)或燎原计划的示范乡镇;公安部则同意支持在实验区进行户籍制度改革。还有一些部委在示范的项目上给予实 验区支持。“我们实验区在改革方面先行一步,可为国家整体改革打些基础。”

  1997年12月,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协调领导小组向国务院办公会汇报实验区工作情况,正式把“国家社会发展 综合实验区”更名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不过据记者了解,中央听取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汇报,为数并不算多。

  愿意就继续干下去

  1989年12月,原国家科委和国家计委在常州召开专门会议,总结华庄和常州第一阶段的试点。时任国家科委副 主任李绪鄂、时任江苏省副省长吴锡军以及邓楠都参加了会议。

  搞航天出身的李绪鄂坦率地说:“我到这里来之前,说句实话,心里没底。……这个东西有点摸不着,跟搞课题、搞 工程不一样,也可以说更复杂一点。”

  按照1986年的计划,两地试点将进行5年,此时已是第三年。李绪鄂说,他刚和邓楠研究了继续进行试点的问题 ,还没有来得及同地方省市的干部好好商量。但国家科委愿意帮助常州市和华庄镇把试点继续下去,“如果说大家愿意干,就 继续往下干。如果说到此为止,就算了。”

  通过这次会议,两地的试点得以继续,但是项目的不稳定情况却渐渐表露。

  到1994年,国务院批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不久经中央机构编 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为科技部直属单位,具体负责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推进。

  中央文件称,“全面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建立一批以科技引导社会发展的综合实验区”,从这时起,可持续 发展实验区从部门行为上升为国家任务。

  “科委一直想联合其他部委推进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原国家科委的官员说,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国家科委就 提出“中央部委联合作战”,但当时的情况是,不知道该联合哪个部委,最后找到了国家计委。

  而后来挂在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领导小组下的中央部委有近20个。

  很多地方乘兴而来,失望而归

  在1989年底的那次会议上,李绪鄂还讲到了资金问题,“过去三年科委掏出几十万,再干三年,那再掏几十万, 说得好听点叫引导资金,不好听叫钓鱼资金,能起到推动和促进各个方面和地方共同支持试点工作的作用。反正钱少作用大。 ”

  资金一直是困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主要问题。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社会事业与区域发展处处长潘晓东说,本 来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需要的资金并不多---如果需要大量外来资金启动的话,试点就失去了推广意义。

  但是一些项目仍需要先建示范点,用来吸引农民和地方政府自行投资建设。

  这些先进的项目和可能带来的资金,后来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地方官员的关注。但是与几乎同时启动的高新区比较,可 持续发展实验区给地方带来的“实惠”微不足道。

  经常有新加入实验区的地方领导找到国家科委的官员,反复游说希望拿到项目。“我们跟他说就这几个,他怎么都不 信,以为我们握着资金和项目不给他。”后来地方官员互相打听了才发现,这块听起来响亮的牌子真是一没钱二没项目,反而 要约束地方经济的发展。

  “我们一般不给硬性规定,由地方提出环境、社会发展的目标。”潘晓东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不像一般的评选,集 中突击通过验收就可以。它一般需要6年连续达到预定目标才可以挂上这块牌子。

  在80年代制订的这些指标中,就包括主要污染物等项目,这对当时依靠高排放、高污染企业增加GDP的地方政府 来讲,显然要下一番决心。

  很多地方乘兴而来,失望而归。

  1998年,钱其昌也调离了华庄。他与朱伦昌两个人先后在华庄任党委书记达15年。“他们两人一个务实,一个 有想法,对发展的看法是一致的。”华庄的干部说,两人其后都到区市任职,但对华庄后来的发展情况都有些不太满意。

  一直到2003年,华庄的“一把手”频繁调换,而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慢慢从主要领导的日程中消失了。“很 明显,布置重点工作的时候没这项了。后来就没人提了。”

  也就是这些年,华庄的发展也不像过去那么迅猛,甚至可以说落伍了。今天从无锡驱车进入这个小镇,虽然依稀可见 当年的“超前”,但小楼的外表都已经缺损,狭窄的老街也很难让人与现代化联系起来。

  四任领导的轮回

  2003年,过伟忠从临近的蠡园镇调到华庄任党委书记。在蠡园镇当党委书记的时候,他就以注重改善环境、全面 发展著名。那时太湖退渔还湖,过伟忠亲自去养殖场劝说,完成人员分流、拆迁安置、资产补偿等工作。

  “我到华庄后有一次去参加科技部的培训会,才知道华庄有这么一个好东西。”过伟忠说。

  当时,华庄与21世纪议程中心已经“失去联系”好几年,各种会议也见不到华庄干部的身影。科技部的主管官员一 度已经放弃了这个最早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过伟忠回到华庄,重新组织科协的干部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工作抓了起来。那些十年前的口号重又被擦亮。

  华庄新建了污水处理厂,支持绿色生态住宅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示范研究。与80年代相似,他们特别注意垃圾处理, 鼓励民资投入建设了一座日处理生活垃圾1000吨、年发电量2亿度、供热100万吨、产多孔砖5000块的垃圾发电厂 。

  在华庄的江南实验小学,教师告诉记者,这块300米的环形塑胶跑道本来计划250米。但过伟忠说,要给学生提 供更适合运动的场所,结果增加了50万元经费多修了50米,而且学校体育场馆和教学楼同步规划、一次实施、一步到位。

  潘晓东有点无奈地告诉记者,他们在各地实验区跟踪总结了这样一条规律:第一任领导提出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第二任一般能够维持,第三任可能就不再关注这件事情。而往往经过一个低潮后,会有一任领导重新把它提出来。

  “一般能把实验区搞起来的领导,升迁也很快。”潘晓东认为,这并不是说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会成为干部晋升的资本 ,而是说注重于此的官员都有一定的视野和远见,建设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只不过是他们自身素质的一个反映。

  2004年,华庄境内建设了无锡经济开发区,过伟忠兼任开发区书记。当地报纸曾大篇幅报道,开发区拒绝高污染 企业进入。

  2007年7月,过伟忠调任华庄所在的滨湖区担任副区长。此前无锡市撤销华庄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华庄街道办 事处。小镇华庄向城市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当记者来到华庄时,这里正在进行大规模拆迁。地方干部说,在无锡市府迁来后,这里将成为无锡市的行政中心。她 也以此解释,街道的领导目前无暇顾及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事情。她说,毕竟国家已经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任何一个地 方都不会再忽略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