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显示中国富人形象仍负面 让人不满并非财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2日09:58 中国新闻网

  在经历了多年社会的评说与富人自身的努力之后,中国富人的形象到底如何?《小康》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富人形象调查”。调查显示,80.39%的人认为富人群体形象依然负面。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杜娟

  上世纪80年代,一批先富起来的人被首先叫作万元户,以后被称为老板、大款、富豪、CEO等变化的是名称,而不变的是公众对富人们形象的持续关注和质疑,富人们的财富来源是黑是白?财富膨胀过程中有怎样的权钱交易?富人是否具有爱心和社会责任?

  在世人复杂的眼光中,富人们对自己的形象也很在意,他们不断希望以对慈善公益和社会责任的投入有一个健康的开始。尤其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些富人用各自的方式伸以援手,抢救生命,赈灾救灾。这种自觉和努力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那么,在经历了多年社会的评说与富人自身的努力之后,中国富人的形象到底如何?

  不久前,《小康》与新浪网联合推出的“中国富人形象调查”,不尽如人意的是,在6033个参与者中,认为富人为富不仁、没有同情心的,占31.43%,认为富人生活奢侈、看不起穷人的占30.33%,认为富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占27.05%。而只有600多人选择了关于富人的那些正面词汇,诸如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社会责任感,聪明勤奋,诚信经营。

  调查显示,80.39%的人认为富人群体形象依然负面。

  富人成负面代言人

  让人不满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拥有者对于其财富的处置和态度

  不可否认的是,富人所形成的群体,虽然占中国社会总人口的比例很小,但其所占有、掌管、经营的财富,却占国民财富总量的很大比重,可谓“关键的少数”。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发布的《2007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内地拥有100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数量就达31万户,居全球第五。报告还显示,在过去的5年里,中国管理资产额的平均复合增长达到23.4%,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与他们一起发展的是奢侈品消费市场:世界12%的奢侈品(鞋子、皮包、化妆品和首饰)是在中国销售。

  这也难怪会有近1/3的被调查者认为富人生活奢侈了。不过相较于此,“没有同情心”,“看不起穷人”,“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恐怕才是公众更难以接受的富人形象。

  一个被参与调查者频频提及的是,王石的“捐款门”事件。尽管王石已正式向网友道歉,万科表示将投入1亿元参与四川灾区重建,但显然,“万科捐出200万是合适的”,“万科对集团内部慈善的募捐活动中,有条提示:每次募捐,普通员工的捐款以10元为限。”的言论让不少公众仍难释怀。“当前国内多数富人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有参与者评说道。

  对于财富,没有人会拒绝,获取财富的机会在发展中的中国也从不缺乏。但如学者分析的,让民众对富人难有好感的原因在于,很多快速致富的人不是通过正当的途径,而是依靠特殊的关系、门路甚至是腐败和犯罪。

  “富人一定要很坏,否则就成不了富人”,“中国的富人大多有官方背景,或是官商勾结,最少也必有经常去‘烧香拜佛’”,持这样观点的参与者不在少数。

  也有网民指出,在许多发达国家,富人自己花钱小心翼翼,但给社会捐款则争先恐后。相反,中国的许多富人在富起来之后,却是通过炫富来获取世人的艳羡。

  当那个自称“兰董姐姐”的人总是戴着墨镜,一边翘着兰花指用尖酸刻薄的语气狂骂80后、90后,一边显摆着自己的名车、名包,“你们一辈子都买不起,可我买了几天就不喜欢了”时;当福建一个商人提着28万现金到四川地震灾区分发时,公众对于他们的表现所给出的不同评价就再次验证着:让人不满的不是财富,而是财富拥有者对于其财富的处置方式和态度。 (来源:《小康》杂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