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媒体称赞网民“火烧纸老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09:23 新华网

  但中国网民们还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网上鉴定”,可以说,他们成了此次“周老虎事件”最终真相大白的幕后推手。“此次陕西打虎战的终结,更再次印证了网络舆论的力量。尽管在处理程序上,有关方面采取了传统的保密措施,在发布会前滴水不漏。”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在第一时间报道说。

  路透社中文网也对此高度赞扬。“无论是网民还是专家学者,一开始就本着实证精神,进行非常细致的图像分析、证据查寻、情景模拟等等。事实胜于雄辩这个常识,在这次事件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该网站评论说。

  当2008年6月29日,“纸”终于包不住火——陕西省政府新闻办给“纸老虎”定性后,中国网民的后续质疑仍然没有终结。民间舆论很快就超越了对于周正龙个人的追究,而指向对他背后乍隐乍现的公权力操纵的质疑,认为周正龙不过是官僚利益的替罪羊。英国《泰晤士报》注意到当天下午,新浪网上就有40万条评论,该报援引网友的话说“政府的公信力真是令人担忧”,“如果一个地方政府能干出这样的事,人民有权力让他们尽快离职,并让新的人替代”。

  而在路透社题为“民意是怎样打败‘周老虎’的?”文章中,作者认为:“假如周正龙只是拍了一些假照片自娱自乐,或者拿去欺骗官府,但官府本身清正廉洁,明察秋毫,那么民意就没有必要如此汹汹。”

  揭露官员“虎假虎威”

  《金融时报》题为“官员为何要保周老虎?”的文章,则揭露了事件背后当地政府官员的利益链条。

  文章分析认为:早在“周老虎”出炉之前,“寻找华南虎”已在镇平县成为一个“政治热点”。“周老虎”的出现,不仅会给当地带来“项目投入”,更可以让默默无闻的贫困县一下子找到“政绩”的出口,对于任职期有限的县级官员来说,这是在众多同僚的激烈竞争之中,显示与众不同的最好媒介——所以难怪,在照片出来不久,县里已经“没有时间争论无聊的真伪问题”,急匆匆把“闻虎啸”作为本县的旅游公关形象用语。

  至于陕西林业系统的官员,同样会从中解读到诸多“正面”意义。文章称,曾有林业官员对中国媒体说,“周老虎”的发现,正是陕西自然环境持续好转、动物保护有利的证明。而未来自然保护区若能如愿划建,由此带来的就业及职位安排,最先获益的,亦是林业部门。再进一步分析,林业系统的官员,无论是朱副厅长、孙副厅长,还是旗下的相关官员,其未来的擢升履历上,“周老虎”无疑会被当作重要政绩,写入自我评价的档案。如果官员们运气够好,能让此事平安度过,既无令人可恶的互联网干扰,也没有无孔不入的媒体监督——那他们在顺利借助“虎威”擢升之后,“周老虎”的真伪,就很难再是问题。

  叹息公权力不作为与乱作为

  在“周老虎事件”中,地方政府的公信力的确降到了极点。法新社一针见血地指出:“周老虎事件”的核心问题之一,并不在于照片真假,甚至也不在于个别官员是否亲自参与了造假,而在于政府、公权力怎么会如此轻易被周正龙、或者是他的照片团队给整体绑架了,不惜将公信力、职业操守、典章制度抛到九霄云外来为其保驾护航。

  这篇题为“华南虎照事件的要害在哪里?”的文章继续分析道:民间自发组织的“打虎行动”之升级速度,恰好与政府、公权力的不作为乃至是乱作为成正比。“打虎行动”的真实目的,最后实际演变成为以“打虎”为突破口,要求监督公权力、监督政府行为,要求问责行政不作为乃至是乱作为。

  《联合早报》也以“虎照:水落石出之后的叹息”为题,对公权力在这次事件中的表现发出疑问:“能否在今后一出现造假和腐败的苗头,公权力就能迅速出击?能否在公众和民间都对某一造假事件有充分的科学依据之后,迅速以公权力的权威来处理造假事件?”

  《联合早报》指出,“造假和腐败并非是一人或几人可以得逞的,而是一个利益链,例如仅现在透露的事件相关责任人就有13名。如果深挖下去,也许并不止这些人。否则,一名不懂电脑不懂软件PS处理的农民是不会把假虎照闹到全国和全世界都知晓的。这也正说明了有关方面迟迟不敢出手的另一个原因:投鼠忌器。说明了其背后有如此大的利益网络和链条关系,如此盘根错节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blog.sina.com.cn/m/xqdb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