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直航:经济收益的短期与长期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3日11:33 三联生活周刊

  台湾和大陆向实现两岸直航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首班台湾直航包机定于7月4日早晨7时20分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起航,南航董事长刘绍勇将亲自驾机飞往台湾。除首航包机外,从7月6日起,逢周五、周日,南航将分别从广州和上海各执行一个往返的周末台北包机航班。

  在2002年10月27日最初的“包机直行”由国民党籍“立委”章孝严提出,并在随后的6年,由两岸各界多方力量努力付诸现实的过程中,来自两岸民间的经济交流更早就已经开始,并且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笔◎朱文轶

  “第26个县”

  一年半之前,台北101大楼对公众开放。“这座世界最高建筑似乎大胆体现了台湾对未来的信心。如今,它看上去更像是在提示着台湾的困局。”《金融时报》一名专栏作家称,“楼内宽敞的大堂几近无人,1/3的楼层依然空置,而设计用于金融交易的房间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幻想。”

  这幢建筑在某些方面被视为台湾地区经济在过去10年间出现“产业空心化”的象征。由于数千家工厂和管理人员迁往大陆和东南亚,台湾一度欣欣向荣的制造业迅速削弱,使台湾更加依赖低工资的服务业,以及逐渐萎缩的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

  尽管年度经济增长率达到4.5%,许多人的实际收入仍停滞不前。工厂失业工人转向工资更低的工作岗位,加剧了不平等现象。直接投资流出令投资流入相形见绌,据估计,有5000亿美元的私人财富流到海外。回流的资金十分有限,大部分进入了房地产投机而非生产性投资,消费信用热潮在支撑着岛内需求。

  造成台湾地区经济困局的原因之一,是长期以来单向开放的两岸经贸关系。台湾当局拒绝两岸直接通商,两岸贸易长期以来也只能经过第三地间接进行,经贸渠道滞缓带来台商经营成本的上升,限制了他们得到更广阔的大陆市场。

  “台湾地区是典型的海岛型浅碟式经济,本身资源缺乏、市场有限,经济发展动能主要来自出口。2001年以前,台湾地区主要出口对象是美国,从早期的圣诞树灯泡、雨鞋、雨伞、球鞋、球拍、自行车和汽车灯,再到后来的计算机、鼠标、彩显、打印机和芯片,美国一向是吸纳台湾制产品的最大市场。但是这种局面在2001年发生了变化。从这一年开始,台湾地区对大陆的出口金额首次超过对美国的出口金额,而且差距愈拉愈大。到2003年,台湾地区有28%的产品出口到大陆,22%是到美国。目前,大陆不但是台湾第一大出口市场,也是台湾最大的外贸顺差来源地,已成为支撑台湾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经济学家胡鞍钢说,“两岸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根据台湾地区农业专家估算,一旦大陆给予台湾水果免关税待遇,并扩大产品的上市渠道,台湾年出口金额至少可增长7%,大约增长500万美元。“以芒果为例,台湾农政单位估计,仅开放上海与北京两地市场,就能让台湾芒果每年增加约2000吨销售量,为农民带来300万美元以上的收益,并解决台湾芒果在夏天盛产时所发生之产销失衡等问题。”前海基会副秘书长石齐平接受采访时说。

  马英九今年3月份的当选可以看做台湾企业的利益和希望的体现。陈水扁的台独立场既分裂了两岸关系,也激怒了选民,而马则向来承诺与大陆保持更商业化的关系。

  与大陆城市直航是马英九最重要的政治承诺之一。过去5年,台湾均做出一次性安排,允许在春节期间开通两岸直航包机,放宽了自1949年对两岸直航实施的限制。由于台湾当局限制,当时的春节包机须经停香港或澳门,并只允许单向载客,且大陆航点只限上海。2006年6月两岸达成的协议将这一安排扩大到中国每年另外3个传统节日,并首次允许开通货运包机。

  直航实现,最短期的经济收益是将明显缩短经由香港的费时航程,而更长期来看,这既是复苏投资、吸引台湾企业家以及蓬勃发展的企业,即在笔记本电脑、微芯片和平板显示器等产品领域获得世界领先地位的企业回到台湾的关键,也是台湾获得大陆更深入的市场腹地和两岸长期稳定经贸关系进一步推进的关键。

  这一系列变化的推动者除了政治家,当然还有数量越来越庞大的台商群体。据台湾媒体保守估算,在大陆投资经商的台商有20万~30万人,而大陆学者的估算达到80万~100万人之多。鉴于他们的影响力,台湾岛内将这一群体称为在“台、澎、金、马”25县之外的第“26县”。

  直航的经济账

  尽管两岸直航的实现6年来一直是缓慢中推进,但“开放三通”始终是让那些早期西进的台商最兴奋和翘首以盼的信息。

  台湾最早西进大陆的企业以加工贸易型企业为主,台湾龙凤食品有限公司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蒋经国当政期间,确立了“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道路,给台湾经济注入了活力,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台湾地区的生产经营成本不断攀升,制造业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使不少台商走出台湾地区寻找出路。“我们发现大陆的成本比东南亚还低。”1991年,龙凤集团进入中国内地投资,如今中国内地销售额已经占整个集团的80%,而集团的加工产品主要来自台湾。

  据叶惠德估算,按原来经第三地中转的航运方式,龙凤食品从台湾到大陆需要4天,公司还需要准备5天的库存。直航后货物可在两天内抵达,大陆这边的公司只需要3天库存量。

  “一旦直航,运货量还将增大。”叶惠德说。此前高雄与福州、厦门间的定点直航可为佐证——1997年4月19日起,大陆与台湾两岸船公司采取“不通关,不入境”的方式,从事福州、厦门两港与高雄之间“试点直航”。两地的航运业务由1997年的双向414航次,至2003年增至1010航次。

  “直航”带来的另一个明显可估算的经济利益是,台商的往返费用。

  沪铼光电是2001年进入大陆的台湾企业,母公司莱德集团是全球最大的光碟生产厂商,企业内有30名左右台胞,平均每人每年回家5次,一次所需费用是5000元人民币。加上总部人员的短期交流培训,企业每年要为往返两地的人支出上百万元。

  “直航之后,往返费用将省去一半。”总经理张文南向记者估算。直航还能带来潜力巨大的隐形经济利益。直航前来往两地需要花费1~2天时间,直航后,从上海飞台北只需要80分钟。以龙凤集团的台商为例,每人每年回台湾4~6次,每人每年可节省4~6天时间。“甚至职工家属可以在周末就往返台湾一次。”叶惠德说。

  台湾海峡“封锁”时期,这些收益被香港地区和韩国济洲分割了。“两岸靠第三地中转,有七成是从香港中转,两成从澳门中转,‘小三通’约6%,另外4%则是由韩国济州进中国东北与北京。”台湾复兴航空公司董事长范志强接受采访时说,“台港航线是全球飞航频率最高的两航点。国泰、港龙与长荣、华航一天至少40班飞机往来,也就是台、港客人一天至少1.2万人。”

  早在2003年,台湾“陆委会”就发布过一份对两岸直航后的成本节约估计,认为空运“直航”每年可节省旅客旅行成本132亿元新台币,节省旅行时间860万小时;货物运输每年节省成本约8.1亿元新台币,节省运输时间26万吨小时。以“台北—北京”线为例,则可节省7小时10分,“台北—上海”及“台北—厦门”,分别可节省9小时及7小时50分。以每年300万人次保守估计,总节省将达500亿元。这笔费用将极大增加台商在大陆市场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货物运送需求。

  当记者问到什么对台商经济利益影响最大时,叶惠德毫不犹豫地说,“三通,最重要的还是三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