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驻台三年后解禁 05年被陈水扁当局封杀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4日08:11 国际先驱导报
新华社驻台三年后解禁05年被陈水扁当局封杀
  2001年2月8日,作为祖国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记者,新华社记者范丽青(左)、陈斌华离京,经香港前往台湾。7年后的今天,范丽青已经出任国台办新闻发言人,陈斌华则是新华社港台部采访室负责人。本报记者 刘宇/摄

新华社驻台三年后解禁05年被陈水扁当局封杀
陈键兴,新华社港台部采访室记者

新华社驻台三年后解禁05年被陈水扁当局封杀
秦大军,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记者

  新华社驻台“解禁”等了三年

    从2001年首度赴台驻点到2005年突然被驱离,再到如今的重返宝岛,新华社恢复在台驻点已然成为两岸新闻交流的风向标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宗荣发自北京 拨通新华社记者陈键兴的电话时,他正忙着赴台前的一些准备工作。

  6月30日,台当局“陆委会”正式通过“恢复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两家大陆媒体在台驻点案”,同时台“新闻局”还宣布将放宽大陆媒体在台驻点记者在台停留时间,从现行的1个月放宽到3个月,并且将首度开放5家大陆地方性媒体申请在台驻点。据此,曾经数次赴台采访的陈键兴,将作为“解禁”后的首批新华社记者再度赴台驻点采访。

  “如果说第一次赴宝岛台湾驻点采访,是怀着一种即亲切又陌生的感觉;那么希望此次再度入岛,能够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和报道台湾。”陈键兴告诉《国际先驱导报》。

  首次驻点:被台安全部门盯防

  两岸新闻交流一向被视为两岸关系的试温计。“两岸关系的大气氛正向着良性互动的方向发展,所以此次台当局宣布恢复新华社等两家大陆媒体赴台驻点采访,是意料中的事。不过,作为两岸新闻交流的开拓者和参与者,我们仍然感到非常高兴。”说这句话的,是2001年大陆首批赴台驻点记者、如今新华社港台部采访室负责人陈斌华。

  “2001年2月8日凌晨5时30分,一辆‘雪佛莱’房车从位于北京宣武门西大街的新华通讯社驶出,向首都国际机场方向开去。”车里坐着的,正是祖国大陆首批赴台驻点采访的新华社记者陈斌华与同事范丽青。于是,“这一两岸新闻交流的历史性事件,就这样像暗夜里的花朵不为人知地开放了”。

  可惜,时任台湾地区领导人的陈水扁顽固坚持“台独”立场,在各个层面推动“渐进式台独”,两岸关系始终笼罩在阴影中。因而,陈斌华一行一到台湾,便成了台“安全部门”的重点关照对象。

  “‘不相信任何人’是他们的金科玉律,何况是来自新华社——他们眼中的‘中共首要喉舌’的记者。”陈斌华在《驻点台湾:大陆首批驻台记者手记》一书中透露,“一次赴‘陆委会’的采访结束后,我们被‘陆委会’官员招待在地下室吃饭,结果竟引起驻警紧张,一阵手忙脚乱东找西找,最后知悉在楼下吃饭才松口气。”

  “总体而言,我们当时面对的是不佳的大气氛和几乎全新的环境,在如何驻点采访上都没有先例可循,只能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说起当年的情形,陈斌华仍流露出些许的无奈,“现在则大不同了,首先外在气氛很好,其次几年来大陆媒体在台驻点已经摸索积累了一些很好的经验和做法。而岛内各界对大陆记者在台驻点也习以为常,双方沟通起来要顺畅很多。”

  突然驱离:至今愤愤不平

  “152批、300人次赴台报道,5家新闻媒体被批准在台湾设立驻点。”与漫长的10年相比,这几个数字少得可怜,但这正是10年间大陆赴台从事新闻交流的人数及媒体数目。然而,即便是这种“小步伐前进”的两岸新闻交流,也在2005年嘎然而止。陈水扁当局一纸令下,“莫名封杀”了新华社及人民日报社两家大陆媒体。

  “公道自在人心。”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当时在岛内驻点采访的新华社记者赵丹平在离岛之前只说了这么一句。时隔三年,当听到马英九当局终于正式宣布7月4日恢复新华社等两家大陆媒体在台驻点采访的消息时,赵丹平笑着说:“这个消息令人欣慰。希望今后两岸新闻交流能够循着稳定的轨道前进,不会再受政治等其他因素干扰。”

  回忆当年那段历史,时间定格在了2005年4月10日。

  赵丹平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当时我还在台北。但4月10日当天出版的《联合报》,在二版头条位置赫然写着《新华社人民日报 我中止来台驻点》,披露当局有关部门将暂停发放新华社和《人民日报》记者的入岛许可。”当时的赵丹平感到不解和气愤,她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些愤愤不平:“在一些公开场合,我成了媒体镜头争相瞄准的对象,不再能正常履行记者的职责。这难道是台湾当局开放两岸新闻交流的初衷吗?”

  “时任台‘陆委会主委’的吴钊燮指责新华社及《人民日报》驻点记者‘报道方式偏颇,有刻意误导大陆民众之嫌’,其实整个事件背后有更深层次的政治原因——当时的陈水扁当局需要找个借口,收紧两岸关系,以便进一步朝‘台独’和‘去中国化’方向迈进。”

  重返宝岛:希望突破“咫尺天涯”

  从2005年到2008年,新华社的等待确实够久了。

  正如台湾资深媒体人所言,两岸长期隔绝的历史,使两岸民众处在一个“咫尺天涯”的环境当中。意识形态挂帅,新闻价值靠边,这对两岸关系发展非常不利。在被暂停驻点的日子里,新华社记者虽然可以“专题采访”的形式申请入岛采访,但每年只有两到三批。更为关键的是,“两岸新闻交流只能徘徊在2001年2月的水平,始终无法向上提升和突破。”陈斌华说。

  如今,两岸关系拨云见日。海协、海基两会恢复商谈,更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迎来了“机会之窗”。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正式启航;7月4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首发团”将抵达宝岛台湾;7月4日,新华社记者陈键兴、秦大军也将抵达宝岛,展开驻点采访工作。

  谈及未来的工作计划,陈键兴告诉《国际先驱导报》,“这次赴台的两岸大氛围不同之前。恰逢两岸交流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且之前对台湾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此次赴台后,将本着‘客观、公正、中立’的原则,在以往基础上继续做好新闻报道,履行好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使大陆民众能够对岛内有更多了解。”

  “两岸媒体交流不可能脱离两岸关系发展的大框架。”赵丹平认为,“在两岸关系日渐回暖的今天,两岸交流无论在官方政策层面还是主流民意方面,都营造了一种利于互动的舆论大环境。未来四年,两岸新闻开放交流前景可期。”

  他们走进台湾

  陈键兴,新华社港台部采访室记者,多次赴台采访,曾在《国际先驱导报》开设“阅读台北”专栏。

  秦大军,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记者,2003年“非典”期间曾赴台采访报道。

  他们作为新华社恢复驻点的首批记者,在7月4日开始的三个月内,也将为《国际先驱导报》读者带来第一手的前方报道。敬请关注!

  精彩推荐《国际先驱导报》博客:http://blog.sina.com.cn/m/xqdb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