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上瘾的经济学思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7日14:14 瞭望东方周刊

  文/朱淀

  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

  许多人有一种信念:只有统治者才能使社会秩序免于混乱。事实上,社会秩序来自于个体选择与群体合作。按亚当· 斯密的说法,社会分工一经完全确立,所有人都要依靠交换而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成为商人,社会也成为商业社 会。

  分工与交换是一种群体合作,它最根本的动因是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所以群体合作无须统治者规定,而是个体选 择的无意的结果,它受内在规律支配。有时,统治者会试图打破这种规律,反而有可能使自己成为混乱的根源,而不是混乱的 终结者。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有规律可循的商业社会之中,而且每一个人都是“商人”,那么我们就应该尝试用经济学的思维 方式去找寻其中的规律。正如《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本以非经济学专业人士为主要读者的经典教材所阐明的,“经济学不仅 仅是关于货币、利润、商业和金融的学问,也不单是对人类竞争行为的研究,实际上经济学研究人们的选择及其无意的结果” 。

  具体而言,作者认为经济学的思维过程关注三个方面:一、个体的行为;二、群体的合作;三、上述两种活动的结果 。

  该书开头的例子很容易说明这一过程。我们每天面对繁忙的交通,总觉得它是无序的混乱状态。但一旦拨云见日,你 会发现在这“混乱”之下依然存在着群体合作:每一辆车都有其目标,每一个司机都努力避免交通事故,这是个体行为;在路 上行驶时,汽车首尾相接,车距狭小但并不碰撞,车距大时就加速,车距小时就减速,这就是群体协作——如果拒绝协作,马 路将会成为废铜烂铁的堆积地。有趣的是这主要并不是交警指挥的成果,而是每一位司机追求自身目标后的无意结果。

  交通的例子反映了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许多渴望学习经济学知识的大众往往被越来越数学化的经济理论所吓倒,但 当剥去经济理论的数学外衣之后,人们会发现经济学思维的本质是非常浅显和生活化的。对于大众而言,经济理论知识本身并 不重要,因为它通常给不出现实的结论,重要的是理论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及一些有助于思维的工具。如作者在书的开头 所言:“本书的首要目的是使你能开始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问题”。

  在作者看来,无论你是谁,一旦开始了经济学的思考就不会停止,它会让人上瘾。“一旦你习惯了经济学推理的原则 ,并把它变成你自己的工具,你就会发现它大有用武之地。你会注意到,很多经济和社会事务的文章或言论都是真知灼见和胡 言乱语的混合物”。-

  (《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美】保罗·海恩等著 马昕陈宇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年5月出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