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扶林:尊重原著,谨慎发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09:47 新世纪周刊

  -本刊记者/陈艳涛

  在今天看,87版《红楼梦》已被奉为经典,但导演王扶林却对这部名著和电视剧改编有着清醒而冷静的认识

  早在2006年,新版《红楼梦》还在选秀阶段时,就遭遇了种种争议和置疑。两年后的今天,当剧组陆续公布了一 个个红楼人物的定妆照后,更是迎来了一边倒的质疑和反对之声。而1987年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则一再被网友拿来评 说,并奉为经典。

  2007年5月初,“永远的林黛玉”陈晓旭离世,2008年5月,欧阳奋强出书,回忆当年拍摄《红楼梦》的情 景。在所有的争议和赞誉背后,87版《红楼梦》的导演、制片人王扶林却一直保持了低调和沉默。他极少接受媒体采访,也 不愿意就新版《红楼梦》说出任何他的意见,而对李少红们所遭遇的种种质疑,他表示了理解和支持。“我们当年也遭遇过激 烈的反对,没关系。只要你是一心一意、全力以赴的,认认真真拍的,不管有多少反对,多少争议,即使拍的有多少缺点和不 足,也一定会引起轰动,也一定会有人看,因为它有曹雪芹,因为,它是《红楼梦》。”

  中国四大古典名著,王扶林用了10年,执导了其中两部——《红楼梦》、《三国演义》,这是旁人难以想象的机遇 ,也是一个难以企及的艺术高峰。曾经历过种种冷遇和磨难,也收获无数赞誉和推崇的他,在今天人们对于《红楼梦》的热烈 关注和讨论中颇为感慨:“这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新版《红楼梦》的编剧,是8个70后、80后的年轻人,最年轻的编剧董友竹生于1985年。不得不佩服新版《 红楼梦》制作者的魄力——敢把中国文学的顶尖作品,一个几亿人都熟悉亲切的“梦”,交给一群年轻人来编织。

  而当年的87版,则拥有一个豪华庞大的顾问团:曹禺、沈从文、杨宪益、朱家、蒋和森、启功、吴世昌、周汝昌、 钟惦斐……大师云集,空前,也绝后。《红楼梦》拍摄了4年,播出时,已有若干人的名字划上了黑框。这是他们的绝唱,也 是那一代电视人的最大幸运。

  一部精深微妙的《红楼梦》,让拍摄者们都敬畏不已。新版导演李少红坦言,接拍《红楼梦》让她觉得“很煎熬”, 在公众巨大的关注热情之下,每一个过程都要公开化,她感觉就像是“被扒光了搁在大街上”,为此她还一度萌生退意。

  而在当年,《红楼梦》同样给了王扶林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他甚至曾盼望过他乘坐的飞机失事,而他已事先写好了遗 嘱。今天再来审视这部作品,也许会说出它的很多粗糙和不足之处,但幸运的是,王扶林坚定的尊重原著的原则,让我们看到 了一个经典。

  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今天的很多人视为经典,作为这部剧的导演和制片人,你有没有什么经验可以谈谈?

  拍摄《红楼梦》,我希望是完全按照小说里来。书里该是怎样我就怎样去拍。所以我说拍《红楼梦》你别说你这个导 演怎么有能耐,想发挥一下。一发挥就是错,你就是老老实实的把小说用电视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好的。就这样你还不一定能 表现得出来。你别想再出什么花样了,你根本出不过曹雪芹的。作为一个导演他总是想出新,想表现出独特的东西,表现出他 独特的风格。但是《红楼梦》不行,《红楼梦》你只有老老实实的体现每个字。(在87版的电视剧里)就是在探春远嫁那一 段发挥了,用了几分钟来表现探春远嫁时的情景,配上《分骨肉》的歌曲。

  我拍的红楼梦只能是及格,我只是把这个戏拍下来了,这个事情说下来了,但是它的意境、它的诗化的东西,就比较 差。如果换个人来拍,可能最多也只是在程度上有不同而已。当年拍跟现在拍,理解又不一样了。你再怎么说《红楼梦》电视 剧经典,我自己心里有数,它不是经典,小说才是永恒的经典。

  要拍摄这样一部巨著是不是压力很大?你当时个人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去了解和熟悉这部作品?

  压力太大了。当时很多人都质疑我是否能拍好,我自己也质疑自己。也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自己刻苦。我提了一个条 件,给我一年读书。于是我租了外面的一个办公室,去读书、研究材料,一年当中看了很多很多。但是不是看了书就可以了, 很多专家学者研究了一辈子,比如周汝昌先生从青年时代一直研究《红楼梦》到现在。我研究了一年最多只是懂了一点的皮毛 。

  后来讨论剧本的时候,写剧本的三个都是红学家,一说起这个人跟她是什么关系、这个里面有什么潜在的含义??都 头头是道。举个例子,我们都管那条街叫荣宁街,红学家说不对,应该叫宁荣街,因为宁是兄长,荣是弟弟。后来我们在正定 县写牌楼的时候,幸好发现的早,把这个改过来了。

  还有焦大醉骂:“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有的观众就说这个是错的,应该是“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但 是他们都忽略了,焦大那时候是醉骂。他是处于一个喝醉的状态。当时有太多这样的问题了。

  所以一开始讨论这三个红学家剧本的时候,我基本插不上嘴。你要把这里面弄透了,不要说弄透了,就是不搞错就很 不容易了。所以周汝昌先生说这红学是中国的文化学,确实是很有道理。你看直到今天还有多少人在研究着《红楼梦》,在靠 《红楼梦》吃饭。

  1987年《红楼梦》开始在央视正式播出的时候,当时社会上有什么样的反应?

  因为拍摄的过程中,就有很多的非议,我是硬着头皮干出来的。剪接出来以后能不能被广大观众承认,被红学家们承 认,都是问号。我没有自信心。我当时一个是希望领导主动跟我说,《红楼梦》拍的太差了,你别拍了。另一个是我坐飞机, 飞机能掉下来,我一下就完蛋算了。我记得我甚至当时写了一个遗嘱,开头就是我觉得导演和拍摄《红楼梦》太难、压力太大 了,我的死和别人都没有关系。我写了这么一个条子上了飞机,特想飞机掉下来。

  播完之后,评论是毁誉参半。比如说周汝昌先生就给我们提了字,说是“首尾全龙第一部。”就是说它是一个完整的 故事,不像京剧和越剧等等都是截取的几个片断。这个电视连续剧,是首尾全龙的。但是他也没说好还是不好,就说这个是首 尾全龙。

  冯其墉的评价是“红楼梦长”,说这个戏比较长,影响也会很长。也有人说我们拍的很不容易,很多红学家都写了文 章。观众看的很多,但是也有批评的,指出不足的。所以我的总结是毁誉参半。

  到什么时候情况好了呢?到电影出来的时候,8集的电影出来以后,不知道怎么回事,《红楼梦》电视剧的影响反而 越来越大,一直到现在。现在的定论是把电视剧定义为经典。我觉得作为电视剧的水平来说,它只是及格。作为小说来说它是 经典。我拍别的戏就不可能有这个结果,但拍《红楼梦》就有,因为它本身就是经典,人们关注它。说小说经典可以,但是说 这个电视剧经典,说过了,不实事求是。

  它还有很多遗憾,很多缺陷,很多不足。但是现在再让我去拍,我还不一定能拍出这样的水平来。条件不一样,现在 有现在的优越条件,当时有当时的优越条件。时代背景不一样。这个戏要按照现在的三天一集的速度想拍成经典,恐怕就是急 功近利了。

  拍《三国演义》时,在压力和难度上是不是比红楼梦会好一些?

  这个不好说。因为《三国演义》是武打戏很多,《红楼梦》是文戏,中央电视台原来根本就没有拍过武打的大戏,而 且是反映战争的。当时的史料也比较少,原来的历史场景也很难。当时广电部给我下达的命令一个是要基地化,第二要集中一 批全国范围内精英且有一定建树的导演共同完成这个戏。因为这个是中国整个电视事业的,而不是中央电视台的。找来的五个 导演,都是当时已经有名气和成就的。我当时协调和这五个导演的关系就很费脑筋了。我是总导演,要做我的工作,不能挂名 吧。但是也不能对别人的工作总是指指点点啊。

  我就是用了《三国演义》开篇的那句话:“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开始先开会统一艺术思想,统一对 《三国演义》的理解,统一对主要角色的看法,统一服装的总体设计,统一布景的总体风格。这是合在一起,大家共同出主意 。比如选演员,刘、关、张,曹操,周瑜,诸葛亮,这六个人必须包括我在内的六个导演一致认可才能通过。因为要是有一个 导演不认可,比如刘备,那么到了他导演的时候,用一个他自己都不认可的演员怎么能拍好戏?还有每个导演的导演本要让我 先看。这都是“合”的内容。“分”就是拍摄的时候你们各自去发挥,拍的过程中,我可以不停地调素材来看。其中有一个导 演就是因为不称职,中途被我们换下,找了其他人去重新拍。拍完了之后,就是又“分久必合”,又合在我这里了。统一剪辑 ,统一配音,统一合成,统一作曲。就用了三国演义的这个八个字,我们统领拍摄完成了这部电视剧。

  《三国演义》的演员选择今天看也很有特色,比如唐国强,当时你怎么想到用他来演诸葛亮?

  在选演员的时候,遇见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唐国强,当时唐国强去试镜拍周瑜。他试的时候,我一看就有一个考虑 ,在京剧舞台上,周瑜是不带须的小生打扮,诸葛亮是带须的。周瑜比诸葛亮大,但是戏曲里面无所谓,反正是被观众们认可 了的夸张化的艺术形象。但是电视剧里不可以啊,我是要拍生活化的三国。所以我就让周瑜粘上胡须看一下,粘上胡须过来一 看,我说这不就是诸葛亮吗?当时的导演也都非常的赞同。于是就确定唐国强去演诸葛亮。但是问题来了,当时各个方面都反 映,不能让唐国强去演诸葛亮。唐国强前妻的家庭也不断的给他压力。

  我就说我找唐国强有几个理由:一、他是电影学院明星班毕业,他受过基本训练,镜头前他更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二 、他本人比较喜欢书画和读书,有一定的文化修养,长的也很清秀,符合诸葛亮的角色特点。你说他奶油,戴上八卦帽,粘上 胡须,能看得出来他奶油?三、唐国强当时处于一个低谷,就认为他没什么救了,只能演一个奶油小生?我说人在这时候肯定 是从内心里想翻身的,你要是把诸葛亮给他演,他肯定要通过诸葛亮翻,我要另外再找一个有点名气的演员过来,他可能在你 的剧组里面一点不分神不做兼职的待两年半吗?不可能,他可能。

  唐国强后来真的很努力,在云南拍戏的时候,住的条件非常差,他就住在一个一晚上2块5的小店里面,剧组也不怎 么给演员发片酬。他一直顶住,坚持下来。后来,领导问我怎样,我就给他们看唐国强演的几场戏,确实很好很认真,他们就 不说话了。这部戏在他最低谷的时候,忽然把他的戏路就给拓宽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