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霸而卑怯的羽父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09:47 新世纪周刊

  -余世存

  羽父,本名公子,是鲁国的大夫。他的地位很高,虽然名分上不是太宰,但实际上就是鲁国执政大臣。这跟鲁隐公一 样,虽然名分上不是国君,但其摄政十多年,坐的就是国君的位子。鲁隐公摄政十多年,使得鲁国的政局充满不确定性。而这 样的局面大概使得鲁隐公的性格比较矛盾,言行不那么果决。由此也造成了他自身的悲剧结局。

  而羽父在老好人式的贤君鲁隐公手下执政,其个性颇为强悍,甚至突破了君臣礼节,自行出现在诸侯国际舞台上。他 在没有国君授权的情况下,多次擅自与他国结盟或与他国联合采取军事行动。

  鲁隐公四年,前719年,宋国联合几个国家攻打郑国,宋殇公派人到盟国鲁国来请求鲁军出战,鲁隐公没有答应。 羽父坚决要求出兵,在鲁隐公不答应后自行带兵作战,这支宋国领头的联合国军攻打郑国的结果是把郑国的谷子抢收了,凯旋 而归。

  六年之后,羽父再次未领鲁隐公的命令,就跟齐国、郑国会合去攻打宋国。

  羽父如此藐视鲁隐公,但“贤明”的隐公似乎并没有计较,反而对他信任有加。前715年,鲁国大臣无骇死了,羽 父为他请求谥号和氏族,鲁隐公征询了专家的意见后,满足了羽父和无骇一族的需要。

  得到鲁隐公信任的羽父,行事强霸,军事、内政、外交,他都插手参与。隐公虽然为摄政,但鲁国的军政事务似乎是 羽父等人来执行的。隐公谦和,正好给了执政大臣们大有作为的空间和机会,羽父如果真的有一点儿公心,大概会成为春秋时 代的第一位贤臣。但很遗憾,在管仲、子产、叔向、晏子等名臣贤臣辈出的春秋家族里,根本没有羽父的一席之地。这个为鲁 隐公信任、放纵的大臣,争的不是国家的礼仪德行,而是个人的名利。他在鲁隐公的时代频出风头,却还没得到为人臣的最高 名位——太宰。

  看到隐公尊奉的弟弟公子允一天天长大,公子允的孩子庆父也生下来了,羽父突然觉得立大功、为隐公除去做国君障 碍的机会来了。他以自己的小人之心揣度隐公,以为隐公不扶立弟弟公子允,是想继续做国君,而公子允正是隐公的“心腹大 患”。

  公元前711年,羽父跑到鲁隐公那里,自告奋勇说他可以杀掉公子允,这样鲁隐公的国君之位就可以做得稳稳当当 。他唯一希望鲁隐公回报他的,就是事成后让他做太宰,即名正言顺的执政大臣。但温吞水似的鲁隐公既不严惩羽父,又不让 羽父放宽心,反而牛头不对马嘴地说:因为弟弟年少,所以我找他摄政这么多年。现在我就要把国君之位交付给他了。我已经 派人在菟裘(今山东泰安一带)那里盖房子,我就在那里养老。

  不料一向强霸的羽父突然害怕了。这大概是所有小人们的必然想法,他不把事情往好的方面想,而是先求自保,求投 靠。如今隐公的话让他觉得不靠谱,靠不住,他就去靠另一个人。他到公子允那里诬陷鲁隐公,说鲁隐公不想把国君之位交还 给公子允,他羽父可以代公子允去杀掉隐公。公子允比哥哥要高明,他根本不发言,无声胜有声。小人们更适应这样的靠山, 言不在多,言不在他。这一年11月,羽父派人在别人家里杀死了鲁隐公。他拥戴公子允即位,并派兵攻打隐公一族。在这一 场宫廷政变中,除隐公外,还有不少人陪着白白送死。

  羽父的表现,几乎是所有小人们最常见的行为。表面上强悍,实际上卑怯之极。总想求名求利,求靠山。在一个靠山 身上去寻求更大的、更持久的靠山,在这个过程中,任何挡道的人都是他们的陪葬品。人类进化至今,这种小人的心理、行为 仍未被埋葬。而让孔子和后人赞赏不已的鲁隐公,正是小人们生存的土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