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标 香港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5:05 中国新闻周刊
北京地标香港制造
长江实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陈悦明

  文/林丰

  最好的回归,是香港人一早醒来,除了换了一支国旗,没发觉生活有什么改变。反高潮的平静,也许正是最理想的结 果。

  东方君悦的港式早餐很地道,早上八点半,保持着香港人喝早茶的习惯,陈悦明点了一杯红茶。

  在这座有“城中之城”美誉的东方广场中,可以随时近距离审视多元文化的交融。从这里推门出去西行几十米左右, 就是中国最有名的旅游商业街王府井。扼守着这条商业街咽喉的,正是眼下这个多功能建筑群——东方广场。作为当年此项目 主要负责人之一的陈悦明,今天,依然是这里的管理者。

  香港出生长大的陈悦明,在北京已经居住了十几年,普通话流利而标准。他的名片上,除了印有长实(中国)投资有 限公司和东方广场有限公司的字样外,还有其它两家公司的名字与之并列,北京宝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北京长乐房地产开 发有限公司,这几家公司都是李嘉诚先生旗下长江实业集团的全资子公司。同时担任这四家公司的总经理的陈悦明严谨而低调 。给陈先生拍照时,他透出羞赧的笑容,笑着说自己有些紧张。

  1984年,从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建筑专业毕业后,陈悦明回到香港,他以建筑师的身份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投 身于大型多元化建筑项目的陈悦明,频繁地往返于建筑工地与办公室,那段时间,他的经验与履历,也如同一栋日益加高的楼 层一样,迅速成长起来。

  5年后,当陈悦明带着自己在项目实战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加盟何弢建筑师事务所时,他已经成为能够带领一个团队的 核心人物了。这支团队凭借着出色的项目设计水平,在香港的建筑市场争取着各种项目机会。

  1992年10月,在香港建筑业奋斗了8年之久的陈悦明,以项目管理者的身份正式加盟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 团,并以出色的表现赢得了公司信任。从建筑师到管理者的职业转型在陈跃明看来,很是自然,他说:“一个建筑项目靠得是 一个团队的力量,优秀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管理者,他可以将机电工程师,园林工程师,室内设计,音像顾问,灯光 设计师等人都统筹起来,通过每个细节的表现发挥整体优势。”

  南临长安街,西靠天安门,这是首都北京的黄金宝地,1994年,长江实业集团在中国大陆的第一笔杰作,就在这 里开始了酝酿。此时,作为“少壮派”的陈悦明,被公司委以重任,全面负责东方广场项目——这个筹划中的亚洲最大的建筑 群。从香港北上,他在北京开始了一段永远难忘的职业生涯。

  除了满足最基本的使用功能,一座建筑,如果能在细致之处找寻到文化的韵味,才算是上乘之作。起初的三年,陈悦 明和整个团队一点点开始熟悉北京,理解北京,找寻这个城市最准确的步伐,体会与香港不同的首都文化。

  城市建筑是城市性格的一张名片,“长安街透着首都特有的大气,与弹丸之地香港不同,北京习惯于享受宽阔,东方 广场整个建筑采用了连贯的长廊式设计,国际化的标准,本土化的气质,这是港地设计师在祖国心脏的点睛一笔。 ”陈悦明 这样分析当年的用心之意。

  “自然和建筑的灵魂一体的,都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流动的美感”谈起建筑,陈悦明推崇一种境界——“巧夺天工”, 他认为建筑师应该从瑰丽奇美的大自然中汲取灵感,把天然的艺术之造融入实体建筑当中,敏锐的观察力和恰当的表现力是不 可或缺的。除了北京,他去过很多内地城市,在工作中游览,在游览中体会,身为总经理的他依旧关注细节,保持着建筑师独 有的观察力。

  1997年年底,东方广场项目正式开始动工。这块宝地同样是1999年“十一”在天安门举行五十年国庆阅兵仪 式时,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阅兵队伍的必经之地。为了保证国庆阅兵,整个建筑群的外立面必须完成,那就意味着陈悦明所带 领的团队要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速度。

  承受着压力,他们在22个月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并获得了建筑界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提起这些年印象最深刻的记忆,陈悦明忘不了五十年国庆阅兵的那一幕,“由于长期的殖民地历史,香港是一个归属 感不强的城市,国庆的气氛会让每个人感受到祖国的力量。此前所有的辛劳和付出在那时看来都是值得的。”陈悦明这样说。

  让陈悦明同样不能忘记的,还有97年香港的回归,6月30日晚上,香港下了很大的雨,陈悦明一家人专注地观看 了回归庆典仪式。街上的车辆鸣笛了几分钟、海上的船笛也响了好一阵子,好像过年时一样。7月1日的早上,他们开车去深 圳,路边所有的警察都换上了新的制服,到处悬挂着艳目的五星红旗,其他的都还像以往一样,生活依旧,回归来得顺其自然 。

  像许多定居北京的香港人一样,在这里生活了14年的陈悦明已经渐渐模糊了两地的差异。说起文化的底蕴,他诉说 了更多对北京的尊敬:“一场话剧、一个电影,看完之后大家习惯于好好剖析思索一番,首都的确是文化的中心。”

  “港腔依旧在,京味亦很浓”。香港与北京,就像透过浴室朦胧的镜子相互凝视。随着时间蒸发了水气,渐渐清晰起 来。许多游走的香港人决定留下来,开创一方新的天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