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行者但不是过客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15:05 中国新闻周刊
是行者但不是过客
陈义理:Ward Ferry Management

  文/张艳

  ——专访WardFerryManagement陈义理

  是行者,但不是过客,根脉相承的东西一直牵扯内心。从世界西边回来,依然喜欢听张学友的歌,心在哪里,家自然 就在哪里了。

  早上刚下飞机的陈义理,晚上又要飞回香港,对于这个行迹匆忙的人来说,这种地点的转换非常自如。“看看我,就 知道京港是怎样的共融了”在香港马会北京会所,他放下自己的背包,爽朗地微笑。

  别人都叫他GeorgeChan,他也许习惯了这个名字,但是名片上“陈义理”这三个字,显示了他文化血脉, 义理之学,专指探究名理的学问,古汉语如此解释。

  苏州人,香港出生,移民美国,又回到香港工作,随时准备定居北京。不知这样的中国人世界上有多少,他只是其中 一个。

  得知我不会粤语后,他用流利的国语夹杂英文开始交谈:“1945年,我的姑妈从上海到了美国,60年代末的时 候,我们全家移民也去了那边,所以如今在香港,我比很多老外还老外”。

  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慢慢长大的陈义理适应了西方社会的生活,在美国一家银行工作,一干就是15年,“那段 时间很奇怪,虽然说一直很舒服也没有压力,生活过得平静如水,但总有种闷闷的感觉,相当的乏味,真的是我一直有心要回 来。”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皱了一下眉头。

  97年香港回归的时候,陈义理还在美国,看着很多惶惑的香港人纷纷移民,他也不知晓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有根 脉相承的东西一直牵扯着他的内心。说起曾经观望的态度,他有些不好意思,“98金融危机,房产、股市泡沫都很厉害,整 体经济态势让那个年代的人们总会有些不确定。”

  98之后,香港在稳定中迎接日新月异的改变,它的繁荣,举世共睹。那年的五月,微风拂面,维多利亚港边又多了 一个中国人的身影。

  陈义理终于回到了香港,当年离开时,是一个11岁的孩子,30多年后,成为了特区建设的一员。他很感慨:“和 我一样啊,很多原来移民到国外的香港人,现在又纷纷返港了,祖国对他们有无穷的吸引力,你知道的,香港人口一直不断增 长。”从世界西边回来,他依然喜欢听张学友的歌曲,演唱会都参加两次了。

  任何新的开始都需要艰辛和努力,在国外那么多年,熟悉西方人的沟通模式,这让他和很多外资银行打起交道有优势 ,说到这点,陈义理笑了起来,“我动用了全部的力量和真诚,他们实在没有办法,被打动了”。这些历练同时使他结识更多 的朋友。

  陈先生现在供职的WardFerryManagement公司,主要处理全球客户在亚太地区的投资基金。在过 去15年的工作交往中,陈义理结识了很多中国内陆成长起来的新贵,他非常看好本土企业的价值,“比起香港的某些商界人 士,大陆的很多年轻企业家反而更有长远的发展目光,不看短期利益,而把更的所得回报于社会,着眼于为未来,他们个人的 那种远见和追求是我由衷佩服的。”

  随着香港和内陆联系的紧密,陈义理来往于京港两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他说:“有一次,我在一周之内往返了3次 ”。去年陈义理在北京买了房子,一个新的常住地选好了,他就更踏实了。除了北京,,讲起来他内陆的游历,一脸兴奋,“ 上周,我还去了一个非常可爱的地方,就是杭州,我坐在江南水溪边,品着龙井茶,那种感觉太美妙了!”

  陈义理有个9岁的儿子,他在香港出生长大,却不会讲广东话,一直在中文学校读书。陈先生希望假期的时候让他多 参加夏令营活动,更多了解中国本土文化。提起儿子,陈先生有些自豪,他从背包里找出一篇香港的报道让我看,标题写着: 9岁儿童一句话,变成爱心TEE。

  四川地震,陈义理每每看到电视都很心痛,儿子也很难过,在参加兴趣班时,孩子用60秒想出了激励的话语,被设 计师看中,成了义卖T恤的主题,通过义卖,筹到万元善款,捐赠给了灾区。“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多少言语,这种民族的 情怀是自然而然的。”谈起地震,他沉思了很久。

  陈义理关注那些感人的小细节:“香港有一个组织,专门到国内农村去建桥,给那些在山区的小孩子上学提供便利, 桥修得很特别,拐了很多弯,防止有人过桥运货,以保障孩子们的安全。”

  晚上,准备飞回香港的时候,他又打来电话说,再过一个多月,他会什么都不做,专心享受北京的奥运会,这一难得 的盛会让他和香港很多朋友激动不已,等待多时了。

  是行者,但不是过客,心在哪里,家自然就在哪里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