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股市20年:在危机和丑闻中艰难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0日10:18 三联生活周刊

  从美国股市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中不难发现,每次华尔街做出重大制度改革,其实都是对权力和市场的距离进行一次合理的安置,太远疏于监管,太近引致寻租,在不断的改革中,才成就了今日华尔街的模样。回顾中国股市20年历史,同样也是在危机和丑闻中艰难前行,并不断完善与自我重塑。但以资本市场的“三公”(公开、公平、公正)原则看,中国股市做得还远远不够。

  2000年前后,中国股市有一大独特的景观,就是一大批来路不明的金融大鳄在资本市场造系,德隆系、凯地系、格林柯尔系、泰跃系……这些所谓的金融大鳄在股市以低成本收购至少两家以上的上市公司,便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或是掏空上市公司、或是操纵股价,从中大肆获利。2004至2005年是这些造系者大规模终结的年代,在这些金融大鳄们锒铛入狱之后,股市迎来了一波史无前例的大牛市。与德隆、凯地系等相比,魏东的涌金系、肖建华的明天系是当初这些金融大鳄中的硕果仅存者,此次王益被“双规”,不知是否这批最后的大鳄的彻底灭迹?

  在市场作乱的不仅是金融大鳄,所谓机构投资者也是兴风作浪者。在中国股市发展的初期,散户过多、机构投资者过少被认为是一大问题,人们善意地以为,这样的投资者结构会导致坐庄和投机盛行,如果机构投资者壮大,局面会大有改观。于是从1998年开始,证监会开始推动基金业发挥职能,尤其在经历了过去两年的牛市行情后,以基金、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迅速崛起。但是现在看,所谓的机构投资者并没有起到市场稳定器的作用,即使在经历了2000年的基金黑幕后,如今的基金业依然问题多多,很多基金公司比散户还热衷于追涨杀跌,某种程度上机构投资者已经成为市场最不稳定的因素。更可怕的是,最近市场上竟有传言,国内某大基金公司因为不守行规,遭遇其他基金公司围剿,近期金融股和煤炭股的暴跌,就是基金们斗狠争勇的结果,从相关股票的走势看,这些传言绝非空穴来风。所谓大小非制造了股市下跌,其实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更甚。在机构投资者壮大后,如何对其有效监管,将成为一个新话题。

  如同美国的世通和安龙丑闻,中国股市的琼民源、银广夏等造假事件,也导致投资者一度对市场的信心丧失殆尽,美国的世通和安龙丑闻催生出了著名的《萨班斯法案》,今天的中国股市也推出了中国版的“萨班斯法案”,今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及审计署等五部委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并定于明年7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同时鼓励非上市其他大中型企业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众利益”。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风险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等。对于企业而言,可以更好地提高经营水平,防范可能的风险;对于投资者,可以更好地更全面地了解公司。对于信息不对称的市场,这无疑是很大的进步。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资源怎样才能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其方式无非两种:一是由市场的供需双方来决定,市场实现自我平衡;二是由政府的行政之手来决定配置。第一种情况是理论上的最佳选择,但是在现实中很难适用,过于自由放任的市场在现实世界中反而会浪费资源;第二种情况可以弥补市场失灵,但是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的约束,结果就会产生出更多的王益们,不仅会损害市场的公信力,最终也会损害市场的效率。所以,现实世界里,更多的资源配置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结合。

  在资本市场里,大到公司的上市资格,小到公司的内幕信息,都可算是稀缺资源。这些稀缺资源该如何分配,权力和市场在分配体系中各自该占据多大比重,才能使这个市场得到最有效的发展?这个问题将成为中国股市发展中研讨的永恒主题。美国股市用了200多年来回答这个问题,中国股市也试图在较短的时间内给出自己的答案。-

  (本期封面故事包括以下内容:

  王益们的非自然“死亡”

  44 权力与市场的制度隔离

  48 王益其人

  52 “发审权最终应该还给市场”

  专访证监会前副主席高西庆

  54 王益片段:声名、人脉和炫耀性

  58 太平洋证券上市迷雾分析

  64 魏东之死远未尘埃落定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