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持人马骧:关于自主招生出来之后,大家觉得是一件好事,而且执行了一段时间,但是马上质疑的声音通过蒋方舟这件事情又提了出来。
网友:录取不公,比高考制度该改革给我们造成的危害更大,如果中国大学都按我心目中的第一名校清华的路子走就有问题了,名校将成为各种名人的聚集地了,请问孟老师怎么看?你们在自主招生过程中这些问题有没有考虑进去?还想做哪些尝试和改革?
孟芊:清华大学是国家社会各界支持办起来的一所国家重点大学,目前正在朝着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因此我们培养人的目标应该是为这个国家,为这个社会,为这个民族培养一些优秀人才,当然我们要考虑哪些人是未来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人。从清华大学来说,还要考虑我们自己是不是具备相应的培养能力。
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有条件,有能力去招收一些像包括蒋方舟这样,也包括一些在高考中间取得优秀成绩的学生,以及包括其他一些可能在这些学科领域里面有培养潜力,有成长前途的综合素质好的中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后能培养出更多的名记者,名律师,名法官,有名的企业管理人才等等,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至于到底是不是要有那么多名家进来,进入清华大学并不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惟一道路,很多人可能选择去其他大学学习也是成才很好的办法,也有的人可能会选择不上大学,可能在社会这个大学里学习也会成长的非常好。清华大学作为一个国家社会这么重点支持的大学,我们力争努力完成好大家赋予的使命,当我们有条件的时候我们就尽可能选拔更多一点的、多方面的具有培养潜力的人入学来进一步学习深造,助他们一臂之力,走向成功之路。
主持人马骧:以前在我印象中,比如说清华跳水队非常有名,因为国家级、世界级运动员、教练员在那儿学习。蒋方舟应该是很受人瞩目的,这件事情大家在不断地讨论,校方压力应该也不小吧?
孟芊:这个没有什么压力,但是我有一点诧异,这件事情为什么会引起社会上这么多人关注?第一,从教育部的政策来说,自主招生03年开始已经执行了;第二,从我们录取办法来说,是多年一直坚持这么做的,这些办法在我们网站上,通过我们的招生简章都已经向社会公示过。这个事情大家这么关注,某种意义上还是因为蒋方舟在入清华大学之前就在一定群体内有一定知名度,可能是这个缘故吧。
网友:蒋方舟,你为什么要读新闻专业?我看到很多爱写作的孩子都是放弃学业,选择写作,无论是名气,个人发展以及收入方面都是很好的一条路,新闻专业或者中文专业能培养出作家吗?答案是否定的。
主持人马骧:所以他觉得你这个选择本身就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他拿了韩寒做反比。
蒋方舟:首先我不是韩寒,我也不具备从事什么极限运动或者赛车的身体条件,所以这条路肯定是被我否定的;另外,其实我从小开始“上大学,而且上最好的大学”,如果说我是一个电脑的话,“上最好的大学”一直是我的一个默认的程序,没有人建议我说你不要上大学,你不要退学。一直到现在上清华大学,才会有人跳出来,说:“你为什么还要上大学?”所以我觉得可能我该是诧异的那一个。
另外,我觉得我必须要走一条相对更易于通向光明的一条光明大道。我内心可以是冷静的,而且可以是客观的,但是我觉得我的身体姿态必须是走到这么一条正道上来。这可能对我的人生理想并没有什么影响,对我的人生理想的实现并没有影响,而大学提供的那条路是一个设施更完善,平台更广阔的路,所以我会选择。我觉得很奇怪,一直到我快要上大学了,大家才问:“原来你还要上大学?”我没有想到大家会一直认定我是一个不需要上学的孩子。
主持人马骧:为什么大家这么觉得呢?网友说真正从大学,就是文科类毕业的学生里面,出来让大家非常喜爱或者说作品很受关注的作家数量基本就没有,是零。有一个相对比较统一的认识,说大学文科是很难培养出来文学大师的。
蒋方舟:我觉得我身体是走在一条光明大道上,但我内心走的那条路我觉得才是真正通向大学理想的。没有一个大学能够说我们保证能够培养出大师,或者我觉得大学的目的是提供平台,而不是把你送上山顶。我觉得上山顶是一个攀岩的过程,大学提供的并不是缆车,到达这个思想境界需要自己不断攀岩的过程。而且我很喜欢这个挑战,很喜欢靠自己的修炼或者自己凭自己的努力爬上山顶。
主持人马骧:但在大学教育里有一些是硬指标,是必须要做的,起码4年时间里你必须要完成大学里必须完成的课程,而作家、写作者的成长历程中更多的是需要生活的历练,我们不能说两者是矛盾的,但最起码好像道路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蒋方舟:这个一直以来都不会构成问题,被课程占据时间剥夺写作精力的事情如果发生的话,应该是出现在我初中和高中的时候,而大学对于我来说应该提供的是更多的选择和更多的自由,而我在初中和高中的时候就没有出现这样相冲突的局面,所以我相信大学更不会。
主持人马骧:像蒋方舟这样的学生在培养的过程中,和一般的学生,或者说和正常的学生,会不会采取同样的教学要求,我们经常说因材施教,怎么具体因材施教?
孟芊:关于因材施教的问题,清华大学目前正在起草一些相关的文件和办法,特别是你刚刚说中国的文科教学特别需要在因材施教方面多走几步。我们的文科学生规模比较小,人比较少,这样的话就使得我们的老师和学生能有更多的交流接触机会,可以想像一个班如果是15个人的课堂,和150人的课堂,每个学生和老师对话的机会是绝对不一样的。比如说我刚才说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那个学院里边教师人数比每年录取的本科生人数还要多,清华的文科教育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平台。蒋方舟即将就读的新闻传播学院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巴基斯坦总理穆萨拉夫在清华的演讲,也就是我们新闻传播学院的新闻采写课,再比如大篷车课堂组织学生深入实际,深入西部、东北地区培养找新闻的能力,不仅是蒋方舟,每一个在清华大学就读文科的学生他们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们赶上了一个高水平、规模小的文科院系,在这里边可以充分享受到清华大学给每个学生给予的因材施教。当然这个路还很长,我们也在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这里我讲一个老清华的小故事,这个故事很有趣,但有一定说明意义。说有一位同学在诗词方面非常有天分,但是他上了清华的物理系,在数学考试的时候他不会答卷,就交了一张白卷上去,上面写了一首诗。判卷老师也是一个学贯文理的大师,他看这首诗之后哈哈大笑,写了四句话,叫“卷是白卷,诗是好诗,人各有志,给他六十”。当然我不是说现在清华的文科教学是这样进行的,但是至少在清华大学的文科教学中间我们在努力探索如何让有个性有特点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能够有各自特色的发挥。
主持人马骧:你看,读了新闻传播学院,而且将来会有那么多实践的或者说学习的锻炼的机会,你会不会以后就成为一个媒体人,或者是不再从事纯文学的写作了?
蒋方舟:很难说吧,现在还没有接触那么多的选择,而且从小到大一直可能跟别人不一样,我是从小经历,我从9岁以来就一直接受到的注视,大家的指点,每个人看到你就情不自禁用大力金刚指为你指一下他希望你走的路。所以我觉得正式上清华以后我能够见识到这些选择,我可以自己做一些判断,我觉得现在在没有接触到的情况下还不能说自己以后的选择会是什么,但是写作肯定还是会继续的。
主持人马骧:那在学习过程当中,你打算怎么走这条路?
蒋方舟:我是一个挺刻苦的孩子,我觉得选择清华的一部分原因,也是我很喜欢这边的学生,我很喜欢这边严谨的学风,我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我希望真正的心悦诚服的向一些清华的牛人认输,我希望向一些老师真正虚心地请教,我真的想学到一些东西。所以我觉得希望大家尽量少的关注吧,因为在面试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对我说,说你以后也应该真正静下心来做些学问,我确实觉得自己老了,到了作学问的时候了。
主持人马骧:(笑)老了,蒋方舟老了吗?心态上你觉得是不是比一般的同龄人成熟的多?
蒋方舟:成熟的多,我觉得倒不一定,但可能经历到底会给我一些经验吧。
主持人马骧:最后一个问题,这件事情总会有尘埃落定或渐渐平息的时候,但是一个准备在清华读新闻的孩子,因为要读这个专业或者因为要进这个学校,成为了一个新闻事件的主人公,包括学校也成为一个主人公了,会影响你对这个专业的看法吗?
蒋方舟:不会,会让我更想去学,更想清楚它背后的整个程序。其实我也希望能够真正学懂以后,再去研究,再看现在的事情,我觉得肯定会得出更深刻更有远见的见地的。
主持人马骧:每年在招生方面,大家都会数数字,比如说又有多少状元入了学校,有多高的分数被刷新了。替关心高考招生的考生和家长们,问问最新的招生进展?
孟芊:很多网友关注最近清华大学录取数据如何,应该说录取还没有结束,我只能报告一些中期的数据。目前为止,我们初步估计大概各省市的前10名的学生中,理科有70%以上选择了清华大学就读,统考录取的文科学生中间大概有40%位于各省的前10名。刚才您也提到状元的事,目前大约有35人左右进入清华。
主持人马骧:这件事情我们今天就谈到这儿,希望您从今天的对话中得到更多对于自己有用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