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综改方案实践难度考验执政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02:14 21世纪经济报道

  圈内土地“占补平衡”

  相比金融政策,找到土地政策突破口更令武汉地方执政者关注。

  据悉,上报国务院的武汉综改方案中,出现了在武汉城市圈内进行土地“占补平衡”的表述。

  所谓“占补平衡”,是指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占用者应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与质量相当的耕地。该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控制一个地方过多占用耕地用于建设。

  如果武汉城市圈内可以进行“占补平衡”,意味着该政策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使得圈内9个城市在发掘土地价值时有了更多的空间。

  “在‘占补平衡’政策上,一直有争议。”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科院研究员杨重光对记者分析,该政策执行中有严格的行政区域限制,即大多数“占补平衡”不允许跨省、跨地级市,因为“补”的部分不一定和原有的耕地质量一致,考核起来不太容易。

  尽管有这些情况,但杨重光认为,“这项政策有积极意义”,因为通过“补”,很多荒地得到恢复培育,有助于解决在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保持耕地平衡的问题。

  “如果不能在城市圈内‘占补平衡’,就没法对9个城市进行统一规划了。”赵凌云称。

  实际上,武汉市范围内,土地制度改革已经开始破题了。

  据赵介绍,日前武汉刚出台了三项土地新政,如禁止建设单层厂房、试点不动产统一登记、土地换社保。

  “土地管理体制创新也应是综改区探索的任务之一。”赵称。

  除此外,对应“两型社会”主题,上报国务院的综改方案还提到了,在武汉综改区内“扩大循环经济试点”。

  目前武汉是全国唯一一个拥有2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的大城市,即东西湖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青山区是第二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这样的背景,再契合“两型”要求,武汉综改区被赋予“探索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的任务。

  压力与创新

  国务院批复武汉综改方案的时间已不需等太久。但实践中的操作难度,和“两型社会”的要求使得湖北执政者们面临大考。

  其中,节能减排压力扑面而来。

  湖北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在调研武汉、黄石、鄂州等地后发出警示称,“武汉城市圈能源匮乏、是消耗最密集的区域,去年城市圈每万元GDP能耗为1.73吨标准煤,高于全省1.46吨标准煤的标准,煤炭消耗量占全省能源消耗总量的64.5%。

  青山区是武汉市的重化工集聚区,武钢集团和武汉石油化工厂都在此。如何把能耗降下来,也直接关系到“循环经济试点”这个牌子是否能打亮。

  还有产业链、产业结构问题。记者看到一份关于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的报告显示,尽管武汉都市圈内的工业覆盖领域较多,但真正有优势的领域不多,大企业少,市场竞争力不强。造成这种状况是产业结构趋同。如有8个城市都发展编织服装业,但在种植、纺织、染整、面料、成衣加工这个产业链中,染整成为共同的“瓶颈”,大部分服装企业不选购本地面料。

  另外,圈内9个城市如何破除行政壁垒,怎样实现劳动力、市场、交通、资源、政府监管等领域一体化也是待解命题。

  “相对于特区和新区来说,综改区的试验性更强。”赵凌云看重这种“大考”带来的创新契机。

  他分析,综改区没有预先设定的具体的优惠政策。其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国家手中的优惠政策资源已经基本耗尽,另一方面,与试验主题相关的政策本身就需要探索。

  “国家手中没有现存的统筹城乡和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设计和政策积累。”赵表示,相比之前特区试验的政策取经于国际现成经验,综改区体制机制经验则更多地是要靠自下而上探索完成。

  这样,如果综改区可以通过探索形成新的政策诉求,这些诉求经过国家的认可以后,就可以扩充整个国家的政策边界,增加整个国家的政策资源。  记者 左青林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