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民传》一:联合国大厦内外的明暗交锋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5日14:33 青年参考

  作者王凡

  吴建民同志是我国外交战线上的杰出代表。他1961年进入团中央国际联络部,在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曾先后 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发言人及驻法大使等重要职务,见证了新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的历史进程。

  世界知识出版社最新推出的《吴建民传》一书,记述了吴建民由一介普通少年成长为魅力外交家的人生经历,同时也 披露了我国一些外交大事的内幕。

  1.“小萝卜头”初进联合国

  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昂首挺胸地出现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听到雷鸣般的欢迎掌声 ,身为代表团成员的吴建民不禁热血沸腾。

  对自谓外交领域“小萝卜头”、时年32岁的吴建民来说,初到联合国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味道。事实上, 连联合国总部究竟是什么样子,他此前都没有清晰的概念,只记得那是一座像火柴盒般的建筑。现在亲临纽约,他才意识到这 个“火柴盒”是何等壮观;还有人告诉他,通过数窗户的多少,就可以推测某个人在联合国里的职务——比如,秘书长办公室 有5扇窗户,副秘书长办公室则有4扇。

  安理会是联合国最重要和最具权威的机构。对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分量和地位,吴建民很快就有了切身体会。作为 常任理事国的代表,各国外交官没一个不认得你,连警卫一见面都会向你敬礼。此外,在会议大楼里只有5个常任理事国有办 公室。当时分给中国的办公室面积着实不小,临窗还可以俯瞰纽约的东河。

  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同样要得到常任理事国的认可。中国代表团11月中旬到达联合国,而秘书长吴丹的任期再有 一个半月就将届满,各成员国对由谁来做继承人意见不一。几轮意向性表决后,人选集中在坦桑尼亚常驻联合国代表萨利姆和 奥地利常驻联合国代表瓦尔德海姆两人身上。当时的中国理所当然地支持由亚非拉国家代表出任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很 清楚,如果中国固持这一态度,自己是不可能成功当选的。因此,他迫不及待地要和初来乍到的中国人接触。在一再约请下, 中国常驻代表黄华同他见了面。

  那是12月初的一天,又高又瘦的瓦尔德海姆一见到黄华,就紧紧握着他的手说:“阁下,我的命运掌握在你手里! ”他那异常谦逊的态度让一旁的吴建民印象深刻,只觉得傲慢的西欧人原来也有“低三下四”的时候。时间长了,他才意识到 这是“五常”的分量在起作用;同时也感到在外交问题上,对待具体问题的态度必须机动灵活。

  2.被以色列代表将了一军

  中国代表团积极展开活动,赢得了多数成员国的赞许。大家都对同中国接触怀有很高的兴趣,举办活动都邀请中国代 表团参加。尽管如此,在那个年代,中国外交人员在对外交往上仍然有不少“禁区”,其中最典型的是:为表示支持“阿拉伯 人民反对犹太复国主义的斗争”,所有人都不能与以色列的官方人员握手。

  有意思的是,尽管以色列人是要尽量回避的,但该国常驻代表特柯阿还是给吴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某次安理会 与中东问题当事国代表见面的场合,特柯阿在发言临近结束时忽然话头一转,对中方主席黄华说:“我出生在上海,至今对上 海保持着美好的回忆。我们愿意跟中国友好。”区区几句话,就把以色列对中国的态度和希望与中国沟通的信息传达过来了,

  另一个很奇特的现象,就是阿拉伯国家代表谁骂他,特柯阿就反击谁,毫不留情;而当中国旗帜鲜明地支持阿拉伯国 家,对以色列也是严词斥责时,他却从不反唇相讥。有一回,在中国指责“犹太复国主义”后,特柯阿不紧不慢地回应道:“ 关于犹太复国主义,你们批评我们。但中国人不是很尊重孙中山先生吗?孙先生当年曾经发电报给我们,对犹太人复国表示支 持。”

  人们都知道,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重建以色列国是二战后的事。以色列被联合国承认是1949年5月,而孙中山早 在1925年就逝世了。按常理推断,他怎可能对以色列表示支持呢?所以,当时在主席台就座的周南马上发言反驳,说特柯 阿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

  但此事毕竟来得突然,并没经过谨慎核稽。周南心里不太踏实,会后马上给国内发电汇报。外交部在部藏档案里查了 一下,没有当时的外交记录,就派人到北京图书馆去查,结果发现孙中山确实给犹太人发过这样一封电报。这说明以色列的调 研工作做得非常周密,他们的说法确有依凭,而中方仓促应战便露出了破绽,一下子就显得有些被动了。

  从这件事上,吴建民感到外交工作确实有很大学问,外交舞台上几招一过,外交努力的效果还有外交官的才能就都显 现出来了。

  3.发生了人命关天的大事

  中国代表团当时住在曼哈顿区的罗斯福酒店里。美国方面对中国代表团的安全还是很重视的,特派了双倍的武装警察 24小时昼夜值班,绝不允许受邀之外的人进入。起初,大家感觉还是挺安全的,但到了1972年初临近尼克松访华的时候 ,就开始有风声说有人会对中国驻联合国人员下毒手。代表团于是便提高了警惕,连每周末的上街“放风”都取消了。一天, 常驻领导决定放个电影改善生活。负责此事的是公务员王锡昌,吴建民和他认识。然而谁也没想到,人命关天的大事随即便发 生了。

  次日上午是公勤人员学习时间,可王锡昌很晚了也没有到,打电话没人接,去敲他的房门也许久没有回应。后来酒店 服务员开了门,却发现里面的铁链子还挂着,撞开门一看,只见王锡昌仰卧在床上,心脏已停止了跳动。美国的救护车赶来, 看到人已经死了竟然调头就走,还说处理后事不归他们管。

  这显然是一起蓄意谋杀。经过纽约市警方的侦查,发现有人将高浓度的尼古丁投放到室内的暖瓶里,致使王锡昌在饮 水后中毒身亡。对周边环境调查后发现,王锡昌的房间附近有个货物电梯,这里恰恰是守卫观察的死角。加上他在放电影时忘 记锁上房门,因此推测凶手是趁全体人员看电影时,从货梯上楼,溜进了王锡昌的房间。

  中国要求立刻追查凶手并予以严惩,但美方调查了许久,最终也没能查出个所以然,此事终成悬案。但吴建民等人私 下分析认为,此举的目的无疑是企图破坏中美接触的势头,给尼克松访问中国增加麻烦。至于行凶的主使者只有三种可能:一 是台湾方面干的,二是美国的右翼分子干的,三是苏联人干的(当时最不愿看到中美关系改善的就是苏联)。

  王锡昌的遇害让整个代表团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当时适逢春节,已经对美国的饭菜倒胃口的代表团成员,终于吃上 了盼望已久的中国菜和饺子,但却没人流露欣悦的神情。为防止再出意外,除了到联合国总部开会以外,大家只能把其余时间 消磨在饭店里,看电视几乎成了惟一的文娱方式,以致这些身居纽约的人,对这个城市的大致地貌都说不清。

  4.办公大楼里竟有数百窃听器

  随着第26届联大的闭幕,中国代表团也开始考虑购置永久性住所的问题。经过数月考察,最终相中了林肯广场对面 的一座汽车旅馆,对方要价485万美元。报告国内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代表团用现款一次性付清了这笔钱。

  民间曾有这样一则传言:“中国进入联合国的时候,派出了以邓小平、乔冠华带队的赴美代表团。当时什么都安排好 了,突然发现去联合国不能用人民币。于是中央紧急下令全国所有银行将美元收集起来,共找出38000元,成了当时唯一 的现金经费,以至于代表团住进了美国的豪华酒店,工作人员竟给不起小费。”

  这看似言之凿凿的叙述有个基本的常识性错误:1971年邓小平尚未复出,如何率团赴美?而从一次付清485万 美元这件事看,所谓美金使用捉襟见肘一说亦属无稽之谈。何况,当时中国正在全力支持越南的抗美斗争,还向非洲好些国家 进行经济援助,许多物资都是用美元购买的。按照吴建民的说法,他当时的实际感觉是:手中的美金尽是大票,需要用一些小 钱时,反倒有些不太方便。

  1972年4月,代表团住进了新楼。搬家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对楼内进行彻底的检查。因为买下这栋楼后,原楼 主提出要代表团暂缓一周搬入,理由是要进行清扫以便去除隐患。代表团猜测这一安排别有目的,检查结果也不出意料——在 楼内的灯具、门把手、天花板、卫生间内,竟发现了200多个窃听器!这样一来,代表团内部的重要会议,就都要跑到相对 安全的地下车库去开了。

  在中国代表团驻地的西面有一座更高的楼。中国代表团一搬进新家,马上就有国外记者钻进了隔壁这座楼,并且架起 了照相机、摄影机,居高临下地对着这所昔日的汽车旅馆进行“全方位监控”。吴建民的眼睛好,到楼顶锻炼身体时,一下就 发现了这些小动作。而他自己健身的身影,很快也出现在美国《生活周刊》、《新闻周刊》等著名刊物上。

  

  (节选自《吴建民传》,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未完待续)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