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土楼里的宗族流变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1:19 三联生活周刊

  1986年作为福建民居代表印在邮票上的那座土楼——承启楼,如今变成了世界文化遗产。对于逐渐从土楼里走出的江家后裔来说,传统的宗族规则已经变异,这份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正在商业力量下形成另一种向心力。

  记者◎贾冬婷 杨璐 摄影◎于楚众

  江家的仪式化生活

  每天早晨6点,75岁的江恩庆都会沿中轴线走向祖堂,仔细擦拭老祖宗的牌位、匾额,给煤油灯加点油,再给观音像供上三炷香,才开始他在承启楼里一天的生活。晚上23点全楼灭灯前,他再检查一遍祖堂的煤油灯,确保它昼夜长明。

  祖堂位于全楼的中心,以它为圆心,4个同心圆环建筑环环相套,所有房间都朝向中心。在这里,江恩庆和承启楼里的江氏家族供奉着同一位“老祖宗”——高头江氏第15代孙江集成,他也是这座土楼的建造者。高头乡是永定江姓人聚居最多的地方,据县志和族谱记载,高头江氏是从传说中的客家发源地宁化石壁村迁来。江集成生活在明末清初,他并不是巨商大贾,更不是达官显贵,只是一名普通农民,据传主要以耕田放鸭为生,靠勤俭节约善于持家而略有积蓄,买下了方形土楼五云楼,继而又兴建了承启楼和世泽楼,开创了家族基业。

  一圈屋檐将天空围成圆形,圆圆的天空下,承启楼俨然一幅完整的“八卦图”:“太级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祖堂向外,两个半圆形天井围成中心圆圈。第二环一层,是旧时的“书房”,林家女子读书、梳妆之用。第三环二层,为“客房”,现在二、三环都改为厨房或住房了。最外面的第四环四层,为“住房”,分为八卦,每卦8间,共64间。空间形态由内向外渐次升高,犹如罗马大角斗场,利于采光通风,更增加了向心力。

  承启楼直径63米,沿外环走廊一圈,要走292米。这不像一座楼,更像一座圆形城市。清末最盛时楼中住了80余户,600多人。据传在一次婚宴上,两年轻女子夸起自己住的楼,一个说“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另一个说“像座城,居住三年,不识本楼人”,待说出楼名,原来都是承启楼中人。

  东门边,江恩庆和他的大儿子、两个堂哥等一家占据了楼内的6间屋子。从外面看,这座圆形城市的每一间都大小均等、外观相似、循环往复,但正如空间形态遵循“八卦图”设计,家族中的每个人也被严格安排在固定位置上。比如江恩庆一家住在东边,就代表了他是族中的三房子孙。江恩庆说,江集成有4个儿子,正好可以按八卦划分。因为承启楼坐北朝南,北边一侧就归了大房;南边归“满房”,即四房;东边是“天”,归三房;西边是“地”,归二房。各房夯子墙作隔墙,平时互不联通。

  四层的外环不仅加强了宗族的对外防御功能,对内也将居住功能清晰划分。第一层一半厨房,一半饭厅,“木质土楼最怕火,灶间不能放在楼上”。第二层做谷仓,第三层、第四层安静通透,用做“睡间”。但并非是一户人家从下至上一以贯之的,而是按“梅花间”划分。所谓梅花间,就是说一层是你的,正对二层、三层未必是你的,同房各户交错安置。江恩庆解释说:“妯娌之间很容易脸红,如果各家房屋交错,不得不相互走动,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就不好意思吵架了。另外,如果卧室两间上下正对着,若楼上儿子媳妇吵架,楼下就是自家阿公,听到了不好。而且万一有火灾,各家只顾自己,怎么会齐心协力灭火?”这不是没有教训的,初溪那座最大的圆形土楼——集庆楼里兄弟不和,用隔板隔成72个单元,江家从小就教育子女同族间要团结:“不要像那个‘孤独楼’啊!”

  祖堂不仅是江氏家族的精神核心,也是共商族内大事的地方。这里的仪式感最强,“北门是‘喜门’,嫁娶时通行;东门为‘生门’,孩子满月时通行;西门为‘死门’,人死时孝子孝孙抬着通行,60岁上寿可放中厅一晚,不到60岁放下厅”。族里的各种规矩在这里得以制定和执行。据土楼居民回忆,民国时候,一名外族人与五云楼内一名妇女通奸被抓获,被解放前最后一位“族长”江子平的儿子江焱昭当场处死。土楼里还曾有这样一个规定,各家各户的妇女在楼道里晾晒衣物的时候,妇女的衣物高度不能超过楼栏杆也就是视平线。曾有一名刚从外地嫁过来的媳妇,因为不知道而违反了这个规矩,他的公公江炳轩知道后并没有责怪自己的媳妇,而是怒斥自己的妻子没把媳妇管教好,这个可怜的妇人,在羞愤之下居然上吊自杀了。

  “门上贴‘合家平安’,衣橱贴‘清洁卫生’、‘山珍海味’,碗柜贴‘左宜右有’,墙上贴‘食德饮和’。这些‘道酉’不仅是吉祥话,也是规矩。”江恩庆是现在江家规矩的阐释者和维护者之一,他介绍说,每一处细节设计都有规矩,再如在大门外加了“半门”的设计,“若半门关,大门没关,就是告诉客人主人没走远;若大门关了,就是说今晚主人不回来了,别等了”。

  但如今这些规矩基本都形同虚设了。江恩庆的厨房门口,原本挂着一个“葫芦牌”,相当于对各方义务的提醒。从每月高头乡第一次“赴墟”的日子开始挂出,每房轮流挂5天,这5天就由该房负责楼内清洁、防火、中堂。但现在葫芦牌不再挂出,三房的牌子也被一个游客硬给要走了,“反正也没用了,要不你们再做一个就是了”。江恩庆如今每天打扫三房和中厅,“打扫别的房怕人家不高兴”,而这工作是政府指派的,“每月补贴100块”。

  走出土楼

  “睡房外走廊的柜子里隐藏着‘水仓’,一口水缸,两口尿缸。以前起夜时要拍一下柜门,提醒其他人不要出来。”江恩庆如今在东门内卖纪念品,也给寥落的散客做讲解,他一见记者就说,“住在承启楼什么都好,就是上厕所不方便”。现在当然不用水仓了,就用屋里的塑料桶,或者到楼外新修的公共厕所。

  时至今日,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物质形态将继续留存下去,但它的居住功能正在慢慢衰弱。几十上百户人家同居在一个比较狭小的空间内,家族的凝聚力是以牺牲小家庭的私密为代价的。一楼厨房里做什么菜,二楼谷仓里放了多少粮食,三楼睡房里发生了什么,都毫无秘密可言。

  如今,土楼里最常见的图景是,老人打圈廊边慢慢走过,怀抱着哭泣的孙儿。“承启楼现在只剩20多户、60多口人住了,这已经比其他土楼人口要多了。”江恩庆的孙女江秀平如今回到土楼来搞旅游,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在土楼里见到了。这座300年的土楼,似乎要更快地沉入历史。

  江恩庆的大儿子江胜安是最早搬出土楼居住的承启楼居民。1982年之前他和父母、6个兄弟姐妹拥有土楼里的一个单元,这样的空间对于一个8个人口的大家庭来说是太狭小了。而这样的记忆江恩庆从小就有,他12岁来承启楼居住,和奶奶、妈妈、童养媳4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这种状况到他几年后外出打工才暂时摆脱。

  他的大儿子显然更主动地走出了土楼。1982年,江胜安花3600元买下了承启楼外公路边原生产队仓库的地盘。一年之内,他的拥有220平方米、砖木结构、带卫生间和6个房间的两层楼房落成,成了高北一景。这让他还住在土楼里的宗亲们很是羡慕。江胜安当然更知道新房子比起土楼的好处:“第一是交通方便,能做点生意,睡觉也不吵。”后3年,才有另一户一家搬出承启楼,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他们在靠近或远离承启楼的地方兴建自己的新房,建的房子参差不齐,有夯土墙的,有砖砌的,尽管与宏伟的圆楼相比显得单薄而粗劣,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单家独户。“跟城里一样,关起门来过日子,没什么熟悉的就不走动了。”

  第一批走出土楼的江氏子孙都将新房建在土楼附近,一份与宗族的联系还在。但到了2002年,因为要申报“世遗”,政府要在土楼附近划定的保护区内整治,其中一项就是把核心区内与土楼景观不协调的新建住房拆除,缓冲区内的房屋外墙涂上黄泥。拆掉的洋房里就包括曾给江胜安带来荣耀和舒适的那栋。被迫搬回土楼不久,习惯了独户生活的江胜安等人就迫不及待在政府规划的新村内建房,尽管新村离承启楼有500米远。新居地面上铺着光洁的大理石,沿着楼梯上去就是“与城里人一样的套房”,最重要的是“每一层都有能够洗澡的卫生间”。

  那些旅游网站推荐承启楼代表江胜安时,总要在后面括号标注“江恩庆之子”,这让江恩庆很自豪,“实际上都是我接待的”,大儿子一年到头去厦门打工。世泽楼楼长江文松说,这里人均只有3分地,产出都不够弥补成本,历来出路只有两条,念书或者打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以江氏家族为主的高头乡1万多人口,大约有4000人在厦门、广州等地打工。”而他们打工挣来的钱首先盖一座独栋洋房,搬出土楼。于是,传统宗族社会下的土楼和现代独立的洋房成了日渐分离的两个世界。

  当然,土楼里生活的不便并不是族人脱离土楼的全部原因,更重要的是宗族力量的日渐弱化。江恩庆向记者提起一件事,原本江氏家族有两块屏风,放在土楼祖堂前,“是嘉庆年间我老祖宗的侄孙给他做生日时送的,价值连城”——大的高2.9米,分为12块,上下各12个“24孝”,两边是春夏秋冬、梅兰竹菊,中间一块是“郭子仪拜寿”,北面生日贺词,还有吏部、户部等官员署名;小的那块高1.2米,分8块,却遗失了,案子一直没破。他记得很清楚,那是2000年的9月30日,小屏风被抬到侨福楼中厅第三楼,准备第二天展览,结果早晨楼里住着的江珍林被卖豆腐的吆喝声吵醒,“没开门你怎么进来了?”江珍林疑惑。再仔细一看,坏了!西边楼梯上有根绳子,绳子尽端,那屏风已经没了。“屏风上写着名姓,外人偷去做什么?肯定是内贼。”江恩庆说,从那以后,江氏家族内部就开始分裂了。

  扫墓是江氏家族一年一度的最隆重的活动,全族人都要出席,“规定谁家孙子春节后第一个生男孩,‘新丁头’,就谁当主持仪式的总理”。那天有舞龙表演,还要演戏,每家每户都贡献花灯、糕点,还会郑重抬出象征家族的屏风和祖宗画像。但小屏风丢了以后,每年都有女人跪下去:“老祖宗啊,你开开眼,看是谁偷了屏风,让他不得好死……”演习演到夜里零点钟很不安全,大家互不信任,又不愿出钱请人值班,后来干脆就不再把画像和大屏风抬出来了。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