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史瑞克症候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7:14 南方人物周刊

  孙隆基

  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教授

  在1982年的电影《死亡谷》(DeathValley)里,一个胖妇受雇在旅舍中替人看管小孩。但她有贪吃 恶习,不只将主人留下的糖果饼干全吃光,还擅离职守去外面找冰淇淋吃。当她看到贩卖机自动落下一个杯子并灌入咖啡,就 贪婪地去取,结果被埋伏的无名杀手割断咽喉。这是美国大众文化丑化胖子令人难忘的一幕。

  2007年的《发胶明星梦》(Hairspray)试图颠覆这个价值判断。故事描写一个胖女孩梦想上电视台当 歌星,受到一度是选美皇后的节目主持人的封杀,后者被描述成貌美心黑,同时也是歧视黑人的种族主义者。结局是一名黑女 孩被电视节目选中为该季节的“发胶小姐”,而胖得有点甜美的女主角也获登台机会。故事把背景设在1962年,即美国民 权运动肇始的年代,乃刻意将当年种族歧视和今日对肥胖者的不敬混为一谈。黑人乃少数民族,肥胖者却居今日美国的多数, 这话又从何说起?片子的讯息多自相矛盾:女主角崔茜不只圆了与帅哥凌克同台的梦,最后还获得他的爱,而凌克既是白人, 面貌身材也都属上上之选。

  心口如一的倒是2001年的动画片《史瑞克》。它让身材臃肿的怪物史瑞克拯救美貌的公主费欧娜,但公主曾受诅 咒,日落后会变成同样丑怪的怪物,只有一位王子的真爱能把她变回人形。但最后是史瑞克给她一吻,将她永远变成身材臃肿 的怪物,如此,两人才匹配,反正,在他眼里公主永远美丽。

  在2004年的《史瑞克2》里,原本被安排去救费欧娜的“白马王子”出现了,他痛恨自己的角色和王国都被史瑞 克篡夺,遂与他的女巫妈妈合谋杀害史瑞克,但史瑞克与他的伙伴驴子偷了女巫的灵丹,化身为俊男与骏马,并获得机会把爱 妻费欧娜也变回人形,但后者更喜欢原来的史瑞克,因此他们仍变回原形,“白马王子”的阴谋失败了。

  2007年的《史瑞克3》则是传统童话故事的大翻案:决心报复的“白马王子”纠合了所有童话故事里的坏蛋“输 家”,攻打童话故事“赢家”——如白雪公主、睡美人、灰姑娘——的集中地史瑞克王国。最后,自然以“白马王子”的再度 失败告终。

  如果不是存心把美丑的价值颠倒过来,《史瑞克三部曲》颇接近庄子齐物论思想的“物无不然、物无不可”命题,但 存心把美丑颠倒却并非“齐物”境界,而是出于“平权”考量。从该系列破票房纪录、连连获殊荣,可见在美国大众心中的确 引起共鸣。在今日美国,身材变形者的人数确实已压倒了保持身材者。

  美国和加拿大之间进出很方便,两国之间也很难看出差别,加拿大人为了有别于美国常在加油站挂国旗。我曾戏言: 只要驾车过了某条无形界线,发现两个人里面有一个胖的,就知道身在美国了。我的日本学生把这笑话予以改装:在日本上飞 机回美国,无需费神找闸口,只要看到排队者有半数是胖的,就跟对了。

  肥胖症是发达国家的“症候”,美国不过是领先。但一国之国民可如此轻易从体形上辨认,可谓“遥遥领先”。肉眼 先注意的不会是过重20磅的人,而是过重100磅的人。后者在美国人里越来越普遍。在东亚,除了从事日本式“相扑”职 业者,哪里去找过重100磅的人呢?

  凭肉眼只能谈印象。“两个里面有一个胖的”有多准确?公认的标准是体积指数(BMI),将体重和身高的比例, 再辅以年龄调整。从美国卫生部发表的20州的统计数字里,过重倾向名列前矛的是:西弗吉尼亚64%、肯塔基和德州各6 3%、南卡罗来纳和宾州各61%,只有一州低于50%,那是科罗拉多州的47%。这些统计数字限于“成人”。至于儿童 ,大多数的州只列“低收入家庭2至5岁的儿童”,没有一州过重者低于20%。在佐治亚州,这个比例是26%,但也列了 初中学生过重者占33%、高中学生过重者占26%。

  美国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下一代。已有人指出:当今一代将会先于上一代去世,因为糖尿病和心脏病原先乃老年症, 在他们身上却提早出现。富裕社会食品价格低廉、体力劳动消失,难免多肥胖症者。如“低收入家庭2至5岁儿童”中此倾向 特别严重,则说明:即使在富裕社会中,也只有不健康食品才廉价。由热量过多的食品催生的百亿元企业减肥与健身的客户, 也主要是中产阶级。

  肥胖还牵涉到自我形象和自尊。过重100多磅者近似“伤残”,很难找到像样职业,原因是连自己都“失控”者, 别人也不必期待他很能干。我曾任教的那所美国大学每学年开始都会举行全体大会,介绍新聘任教师,有一年我留心观察,1 0个里面有8个属于“过重”,但这已成见怪不怪的“常态”,所有教授中并没有人过重100多磅。而这在中下阶层的黑人 尤其妇女里特别显著。在旧大陆,肥胖症从未达到如此惊人程度,是否与传统人际关系仍健在有关?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数年前美国人控告烟草公司索赔数百亿元,我已预测下个被告的会是食品公司。果然,在2003年底美国公共卫生 协会的大会上有专家提出:肥胖问题“必须超出个人责任之外”。接着,ABC电视台播放专题节目,有一幕是一个募捐的童 子军向一名胖子兜售小甜饼,被后者控告。该节目建议政府必须管制食品公司的广告。有人反唇相讥:美国的猫狗看不懂电视 广告,但也比世上其他地方的猫狗大一号。

  在美国,患上肥肿病的恐怕也包括“自我”(ego)。心理治疗也属百亿元的美国企业,业务是帮助个人建立自尊 ,不乏用“你这个样子就最伟大”(youaregreatthewayyouare)的说辞来迎合客户,换言之,无需 对己苛求,也不必符合他人的“苛求”,但一旦“掌控”不了人生,则是受到他人“颠覆”的结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