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强:处理丑闻切勿“挤牙膏”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7:14 南方人物周刊

  蔡子强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系高级导师

  本期是这个专谈领袖学的专栏“丑闻三部曲”系列最后一部。

  之前我们提到过曾任克林顿贴身幕僚的莫里斯(DickMorris),在其书中关于处理丑闻有这样一段话:“ 当丑闻曝光,过去的经验显示,揭发该丑闻的记者往往已经储足弹药,部署好随后一连几天的攻势,以及情节铺排。他们和编 辑会老谋深算地把有关丑闻的故事和桥段,分段包装,逐日逐日面世,使得丑闻情节每天都有新的发展,可以持续地炒作,以 致不断升温。”

  丑闻若被某家传媒独家揭发,当事人便要有心理准备:记者早已如“章回小说”般部署好接着几天的报道和有关情节 。如果心存侥幸,企图以谎言掩盖真相,或者只是像“挤牙膏”般一点一点交待事实,便很容易堕入传媒的圈套里,被后者早 已储好的弹药迎头痛击,“一巴掌又一巴掌”无情地刮过来。

  《苹果日报》就是香港传媒追击丑闻的个中高手。2000年,立法会前议员程介南“以权谋私”丑闻揭发的第一天 ,《苹果日报》只是披露十分有限的证据,令程介南掉以轻心、心存侥幸,在当天的记者招待会中,企图把问题轻轻带过,并 掩盖部分事实。不料该报的记者早已有备而战,在会上套住了他为自己辩护的很多话,要他以个人诚信担保。到了第二天,该 报才进一步披露更多资料,反驳及质疑他头天记者会为自己作的辩护,令程又要再度回应,疲于奔命。这样一连几天重复这个 游戏,令当事人心力交瘁,而诚信逐步破产,就如“花猫把玩老鼠”一样,不可谓不残忍。

  类似做法,其实《苹果日报》早有前科,不过只是应用于“娱乐版”,程或许因此有所不察。当时是报道香港某著名 电视男明星的太太发生了婚外情,待到夫妇俩一起“恩爱”地出来郑重否认之后,该报才于次日刊出其太太与第三者亲热照片 ,令当事人吃了一记闷棍,被羞辱一番,亦令新闻更具炒作价值。

  炒卖股票行业有个概念叫作“割肉”,就是叫你在股票价位跌到某条警戒线之后,必须一次性忍痛与赔钱的股票分手 ,以免愈陷愈深,最后掉入无底深渊。虽然会很痛,但“割肉”的好处是起码你知道自己会输掉多少。人的心里总存在一丝侥 幸,赔钱时总希望好运明天会再度降临,但这样最后往往输掉“身家”。

  我想应付丑闻的道理也是一样,也需要“割肉”。杜绝心存侥幸,一次性说出事情所有真相,虽然也会很痛,但总胜 过往后与丑闻和传媒拉拉扯扯,每天诚惶诚恐,不知道明天真相是否会被进一步揭发,戳破自己的谎言和掩饰,无论自我心理 及公众印象上,不断被扣分,最后赔上个人的诚信。如果你“割肉”,就不会让前述传媒章回小说般的圈套有机可乘。

  一个最佳案例便是2003年香港财政司时任司长梁锦松“偷步买车”事件。梁涉嫌在自己制订的财政预算案公布汽 车加税前“偷步买车”。丑闻曝光的当天,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买车是预备太太伏明霞产下婴儿后的家庭需要,而且是1月买 车,2月才决定加税。他还承诺,把牵涉的税务差价的两倍(10万元)捐给慈善机构,以显示没有贪图小便宜之心。

  但事件曝光后第二天,某车行高层早上致电商台“烽烟”节目,质疑有关型号汽车牵涉税款差价应不止5万元,梁锦 松新闻秘书这才在晚上作出澄清,说差价是19万元,并由阿松改为捐出38万元。到了第三天,又有车行职员致电同一节目 ,说早在1月梁锦松曾经到其车行问价,当时他曾打趣问过后者政府是否会对汽车加税,言下之意是说后者没有理由自始至终 对是否涉嫌“偷步买车”毫不警觉。

  同日又有报纸报道,有官员向该报承认,政府“预算案策略小组”曾分别于前一年10月及当年2月讨论过调整汽车 首次登记税事宜,梁锦松最初提出的“1月买车,2月才决定加税”的说法再次被人质疑。

  后来又有报章报道,说另一被问责的高官杨永强,在财政预算案公布前数小时的政府高层会议中间得悉预算案建议增 加汽车首次登记税,曾即时申报自己订购了新车,而同一场合梁保持缄默。这个消息在报章曝光后令事件顿时变成一场政治风 暴。

  在整个事件中,梁锦松就是如此这般被动地因应形势发展及新曝光的事实,一点一点“挤牙膏”般交代,公众遂觉得 他只是形势所逼被迫就范,而非真心诚意交代。他的诚信遂逐步赔上,到事件后期再没有多少人相信他的话。如果他从一开始 便当机立断,断然“割肉”,选择一次性和盘交代整件事的真相,伤害一定减低很多。

  再举另一例:几年前,本港曾发生过几位地区议员涉嫌北上寻欢事件。当时这些议员到广东某地考察,却被杂志记者 追踪拍摄到他们与数位美艳女郎举止亲昵的照片,并指控他们北上寻欢,但该期杂志里缺乏进一步的真凭实据支持这些指控。 起先几位议员都坚决作出否认,反驳该杂志妄加猜想。但因为事件牵涉到民建联两位议员,该党高层在该期杂志刊出有关丑闻 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施压促使两人发生180度转变,坦白招认过错,并向公众郑重道歉。

  事后笔者有机会与该党一位高层谈及此事,他解释说他们当时的对策十分简单,就是一定要断然“割肉”,宁愿牺牲 两人,也不能冒险帮他们“死撑”下去,否则随时株连更多人,甚至赔上整个党的诚信。该高层说,我们怎么知道杂志有没有 留着更多更具爆炸性的照片或者证据(比如艳女郎访问等),扣而不发,待你信誓旦旦坚决否认后,才在下一期杂志进一步曝 光和炒作?那样我们党只会被株连,输得更惨,赔上的不再是个别党员的私德,而是整个党的诚信。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