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遥感在抗震救灾中发挥重大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7日17:57 新华网

  新华网广州7月17日电(记者杜鹃)17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童庆禧院士在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的论坛上做报告说,汶川地震发生后,包括“北京-1”小卫星在内的各种遥感技术获取、收集、分析了大量数据,为抗震救灾的行动部署提供了基础依据和重要背景信息。

  童庆禧院士当日的报告题目为“空间对地观测与自然灾害的监测、防治”。他说,遥感已成为人类了解现状、预测未来、防治灾害的重要技术手段。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国产卫星、国外卫星、航空遥感共同获取、收集了大量遥感数据,初步建立了数据和信息的集成、交换、上报、发布机制,形成了数据和信息的快速处理、分析、判读、制图、检验、复核体系。

  在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使用多种航天、航空遥感技术及时提供了主要城镇和居民点的多种类型、不同分辨率的卫星和航空遥感数据和分析信息,为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特别是各级抗震救灾指挥系统了解灾情、部署救援行动提供了重要而及时的信息;监测和分析了道路通行状况,标识了沿路山体滑塌、泥石流的分布及其现状;不断监测堰塞湖,特别是堰塞湖的分布及其准确位置,分析堰塞湖动态变化,为疏导工作提供了重要信息。

  童庆禧说,这场抗震救灾的遥感大行动调动了目前全部国产遥感卫星资源,其中“北京-1”小卫星发挥了重要作用。技术人员基于“北京-1”小卫星提供的最新影像,快速编制并提供了震区的宏观近100万平方公里区域的背景影像图,为抗震救灾的行动部署、监测、分析提供了基础依据和重要背景信息。

  童庆禧认为,中国的遥感技术虽已取得不少成就,但遥感监测尚未形成业务运行体系,遥感监测应该像“消防队员一样,一有新情况,就第一时间行动起来”。要达到这一目标,还需在技术准备、运营体制准备和政府、民众重视程度方面下工夫。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