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亚运盛会背后的渴望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8日16:02 南都周刊
1990:亚运盛会背后的渴望
  1990年10月2日,北京,第11届亚运会,福建籍运动员刘华金打破了女子百米跨栏亚洲纪录。 贺延光 摄

  文:河伯

  即便对90亚运会记忆犹新的人,也很难追忆中国获得亚运会主办权时候的“盛况”。我想当年身在北京的我一定在这其中享受过集体的热情,但是如今这样的记忆竟然已经消逝得荡然无存。

  不过,国内的作家们仍旧以“等待了五千年”这样的词句描绘中国民众的心情,而此时东亚的日本和韩国都已经举办过世界性的奥运会

  恰恰是两年前的汉城奥运会,让中国体育界颇为不爽。在洛杉矶一鸣惊人后,汉城仅收获5枚金牌。这届亚运会,中国获得了183枚金牌,中国历史性地获得了这届亚运会全部金牌的60%。

  从这一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已经不把亚运范围内的金牌放在眼里,它开始瞄准奥运盛会,直到获得一次奥运会的主办权。

  亚运会的成功,反映了沉寂之后国民对于步伐一致的一种回归,由于金牌数量巨大,电视里的体育转播成了国歌的联播。

  人们为了辉煌的体育成绩欢庆着民族和国家的胜利,完全忘记了就是这一年的一月,北京才解除戒严状态。但人们无法忘记和忽视的是,亚运会彻底挖掘和提升了北京北部的房地产价值,亚运村成为北京最重要的地产板块与商圈之一。

  这一年还有一部产生巨大反响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不仅成为全国性的民众话题,同时创造了一组历久弥新的形象。虽然,它的主创人员后来坦白说故事情节是几个人憋在宾馆里编出来的,不过这种商业化的操作并不能掩盖《渴望》本质上的严肃性,在压抑之后,人们渴望新的生活,渴望去弥补过去的遗憾与创伤。

  对于亚运会的巨大成功以及所反映出的民众的欢乐与自豪,虽然那时的种种方式未必是世界所能完全认可和接受的,但它体现的恰恰是中国人一种面对世界、接触世界,寻求获得承认的渴望。

  同样有趣的是,那个时候中国社会中只是出现了商业化的萌芽而已,意义的模糊与形象的错位并不像今天这样严重。所以我们可以在亚运会上看到巨龙、荷花扇和熊猫,而不感到笑场和乏味。而首次大规模向世界敞开大门的中国形象,也令全世界新奇与瞩目。

  1990大事记

  1月2日 中国公安部刑侦局长刘文警告,绝不允许黑社会组织在大陆立足。

  1月5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施行。

  1月10日 北京市解除自1989年5月20日起生效的戒严令。

  4月18日 第一家省级有线电视湖南有线广播电视台开始试播。打破了无线电视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日,中国政府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8月30日 历史学家钱穆去世。11月26日,哲学家冯友兰去世。二人均生于1895年。

  9月22日 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开幕。

  10月8日 中国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开业。

  11月21日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成立。

  12月19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12月 电视连续剧《渴望》播映。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