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葛剑雄:冷看“全球变暖”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1日16:36 SMG《深度105》
![]() 葛剑雄 SMG《深度105》7月20日播出《葛剑雄:冷看“全球变暖”》。以下为节目实录: 【演播室1】非常道,非常人物,非常观点。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最近这几年啊,夏天是越来越热了。就拿上海来说,今年7月5日这一天,最高温度达到了38.8℃,刷新了上海自从有气象纪录135年以来,7月5日当天的最高气温记录。现在啊,“全球变暖”已经成了老百姓耳熟能详、茶余饭后经常提起的词汇。不过著名学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的葛剑雄教授却对公认的“全球变暖”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本期非常道,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葛先生的高论。 字幕:热 热 热 【四千年前的上海更热】 我们现在讲135年来最高温,但并不意味着它就是上海历史时期的最高温。那么从现在,比如说上海研究孢子花粉的学者已经发现,大概4000年以前上海这一带生长的,都是今天在热带、亚热带生长的阔叶的树木,这就说明当时气温比现在还高。那么另外呢,同样的气温38.8,我们也看到,测量这个气温的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比如说徐家汇,以前上海天文台的地方,原来的周围基本上都是农田,或者一般比较低矮的建筑物,很少有高层的建筑物,而现在它已经被高层建筑包围了。另外我们现在夏天城市里面的街上,它还要包括,有很多种周边从大的建筑物里排出的热气,所以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它比正常的气温高1度2度,甚至到3度4度都是很正常的,也不要轻易把它看作是全球变暖的反映。 【质疑“全球变暖”】 因为现在,尽管全球变暖是压倒性的一种说法,但首先科学界一直是有不同意见的,媒体也是有不同意见,只是我们很少报道,或者报道很不全面而已。我到南极看到的例子恰恰相反,我是2000年12月份到那里,2001年2月份离开的,我经历的是一个当时最近十几年中最寒冷的一个冬天。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例子呢,不要去举对自己有利的,要全面。我去以前曾经看到报道,说南极上的臭氧空洞越来越大,但是我在那里,我问了常年观察的那些科学家,他们说有变大,有的也变小,对吧。就在我回来不久,南极上空的臭氧空洞缩小了,变得比较正常了。我们现在有观测纪录,比如像上海只有135年,全世界最长的不过160多年,而且只限于50个观测点,其中90%集中在西欧。所以,全世界大多数地方没有办法进行科学的、历史的比较,所以我们怎么知道它一直在变暖呢,对吧。我们只能说从上一个世纪以来,的确是在变暖。但是这只限于我们几个观测的点,包括那个主张全球变暖的科学家,也没有办法告诉我们,整个全球它的气温,到底热量增加了多少。那么所谓变暖,你要告诉整个地球它增加了多少热量,这才是一个科学的精神。 【全球也可能变冷】 现在科学家都把它解释为,是由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的增加,导致气温的升高。那么这个证据也缺乏说服力,为什么?因为根据历史,竺可桢等杰出的气象学家,他们的研究,在最近的几千年,中国气候经历过多次由热到冷,由冷到热这样的变化。极端的高温像中国商朝的时候,那么在今天的河南安阳这一带,它是有大量的亚洲野象,说明这个地方的气温,应该讲长年的平均气温和今天的西双版纳差不多。那中国商朝的时候,请问有多少这个二氧化碳?而且不仅中国这样,比如西方都有罗马温暖期,那么它的温暖期的时间,请问有多少工业,有多少二氧化碳气体?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当然我质疑它。我并不是说,我自己比他们高明,我只是说,即使到现在为止,最近的不到一百年时间里气温升高,你有什么能够证明以后的发展趋势,它始终还在升高,而不会到某一个临界点后,它像历史上一样,它变得寒冷了。所以呢,西方也有人提出来,地球本身存在着一个1500年变化周期。那么,现在正处在这个周期的末期,所以现在还在升高,但过了这个末期之后,那么它就要降低了。 【不能无忧,不必过虑】 地球是我们人类的母亲,这都没有错。但是不要忘记,地球不仅仅我们人类这一个孩子,对吧,老虎、狮子、SAR S病毒,都是它的孩子。那么这些孩子中间,也没有谁来管你们,协调你们的秩序,所以还是要靠人类自己。不能无忧,不必过虑。不能无忧是个前提,应该把自然的变化所造成的后果想得严重一点,复杂一点;不必过虑,其实人类的环保意识有两种,一种是自觉的,一种是被迫的,是受到了恐吓。那么,这样在恐惧下,人们也会养成一种环保(意识),这就是所谓对自然的敬畏。如果企图用恐惧来阻吓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家通过一种敬畏,来被迫实行一种环保的措施,那么它注定是不起作用的。实际上我们的分歧不在是不是要环保,要不要节约能源,我不反对对温室气体采取限制,我也决不反对我们现在注意进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我们人类能够做的也就是这一些。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深入研究地球本身的变化,找到全球变暖的真正原因,或者它主要的原因,否则的话我们将没有办法面对自然的变化。 【演播室2】听了葛教授的一番议论,其实他是主张用一种更为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环境问题,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轰轰烈烈的“限塑令”。塑料袋给人们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由于要1000年才能降解,形成了白色污染,所以应该限制使用。不过在限制、禁止的同时,能不能尝试用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这里就有一条新闻,加拿大的一名16 岁的高中生——丹尼尔·伯德通过研究,发现通过一种神奇的假单细胞菌,可以将塑料袋的自然降解过程从上千年缩短至3个月!而且分解过程没有大量污染,只会产生水和少量的二氧化碳。看了这条新闻,给了我一个启示。环境当然需要保护,但是人类也总得要向前发展,或许这是一个两难问题,这就需要我们人类用智慧和科学来调和这个矛盾,而不能简单把它们对立起来。 编导:谷小悦 摄像:陈斌、吴亮亮 灯光:薛洪年
【发表评论 】
|